不是嗎?讓人腦袋瓜生疼的金融危機,正在改變世界格局,改變國家地位,改變公司實力,就更不要說渺小的個人命運了。起碼,現(xiàn)在有的人就為“錢”這種花花綠綠的紙張,而苦惱,而緊張,而絕望,甚至而死。
凡是在商業(yè)大潮中挺立潮頭的,假如他不懂“錢”為何物,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瞎貓碰上了死耗子,也絕不會再碰上第二回??赡艿诙嘏錾系木褪抢匣ⅲ心闶o存!
那么好了,不管你是員工、還是老板,你都處在一種“買賣”的社會關(guān)系中。老板發(fā)你工資,是買你的勞動成果;你給老板打工,是出賣勞動力——腦力也是勞動力。
也有非正常的,比如權(quán)錢交易。注意,交易就是買賣;此外權(quán)錢交易還有個別號“尋租”,也是買賣的意思。再比如,想通過不正當手段往上爬的,那手段是什么?“買官”。得,又是買賣!
好了。我想各位都明白了,凡是被獵人打下來的鳥,都是笨鳥。想不做笨鳥的,就先學學老祖宗的智慧“錢柜”里都有些什么貨色吧?!?/DIV>
中國最古老的錢產(chǎn)于海南
“金融”兩個字搞不明白還玩什么錢?
在那萬惡的舊社會,有一個詞匯,人們經(jīng)常用,而現(xiàn)在不大用了,那就是“賣命”。
其實這個詞挺科學的。你想呀,一個人,如果從大學畢業(yè)開始工作的話,有效勞動年限,正好是30年,就等于說,你是把你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生命,分30年一點一點給賣出去了。
賣給你的老板,賣給你的公司或單位。
爹媽給你一條生命,不容易。古人說“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我們?nèi)?,更?yīng)該珍惜生命。所以,兄弟姐妹們,一定要把這30年賣出個……呵呵,不說太直白了吧!就是說,人的生命也要“效益最大化”。
在將來的同學會上,起碼得讓當初一眼都不瞟你的“班花”或“班草”,對你刮目相看。
那么,憑什么讓人家對你注目?
是你的腰包,你的財富,你的成功程度,說了歸齊,還是你有了個聰明的腦袋瓜。
把古人的現(xiàn)成智慧,裝進自己腦子里,付出的成本只是一點業(yè)余時間,收益是從此心明眼亮,能看清金融這東西里的種種貓膩,這不是很劃算的么?
我們還是言歸正傳,來談?wù)劰糯慕鹑跇I(yè)是啥樣?
首先得搞清“金融”是什么意思?“金融”兩個字都搞不明白,還玩什么錢?
“金融”一詞,不是咱們老祖宗的發(fā)明,是近代我們從日本那兒拿過來的。就像“革命”、“社會”、“干部”、“經(jīng)濟”這些詞,有的雖然古代中國就有,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用法,還是借鑒人家日本的。
金融是什么,就是錢和關(guān)于錢的業(yè)務(wù),這是個行當,是個專業(yè)。其中的“金”字,比較好理解了,世界各民族都在很長的歷史里把貴金屬作為貨幣,所以“金”就是錢,賺錢就叫“攬金”。
可是“融”呢?這是個啥意思?
這是指“資金融通”,也就是貨幣信貸,比如——借錢、還錢、抵押、放債,以及現(xiàn)在很流行的股票、債券、基金買賣。
中國古代沒有這個詞兒,可是有這類經(jīng)濟活動,所以古代也有金融業(yè)。而且放貸、借貸我們一般都說的是錢,可是古代的時候,借貸關(guān)系涉及的還不光是錢,還有糧食。糧食也能借貸,這是咱們老祖宗的一門特殊金融業(yè)。
就像前幾十年,“糧票”也能頂錢用,拿來換雞蛋。再早,1949年以后有一陣兒,政府公務(wù)員的工資還是發(fā)小米呢。
有意思吧? {分頁}
神農(nóng)氏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催生了錢
那么中國古代的貨幣,是怎么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們干嘛就發(fā)明了貨幣?
這東西,現(xiàn)在是這么厲害地主宰了我們的生活和情緒。以至穿衣吃飯、討老婆、生孩子、上學、看醫(yī)生、直到進火葬場,都為錢所擾,讓我歡喜讓我憂的。你聽聽現(xiàn)在的辦公室、飯局上、電視里,“貨幣戰(zhàn)爭”、“金融風暴”什么的,都快塞滿了耳朵了!
這“魔鬼”是從哪里放出來的?
告訴你吧,錢——也就是說貨幣,是古代老農(nóng)民發(fā)明的,是在神農(nóng)氏時代的農(nóng)貿(mào)市場里發(fā)明出來的。
它是應(yīng)運而生的,不發(fā)明不行了。是趕集的農(nóng)民一著急,就發(fā)明出來了。
據(jù)說神農(nóng)氏那會兒,規(guī)定中午時農(nóng)貿(mào)市場開市,“天下之民”都來以貨換貨,到換完了,就散場,“各得其所”(《易·系辭下》)。具體是怎么交易呢?比如女媧家里養(yǎng)的豬多,吃不完,但是缺羊,就把豬趕到市場去換伏羲氏他們家多的羊。
這叫“物物交換”,是最原始的貿(mào)易,還用不著錢。
可是問題來了!好比當時的交易價格,約定是一頭半豬頂一只羊,女媧沒法把半只活豬給伏羲氏,那就只好先欠著,下回趕集換東西的時候補上。如此就會很麻煩,拖欠得久不說,要是女媧故意賴賬,伏羲氏也有口難言。
還有,要是女媧一時碰不上愿意拿羊跟她換豬的人,她就得把豬趕回家繼續(xù)養(yǎng)著,想吃羊肉卻吃不著。不方便的事兒多著呢!
可是古代的農(nóng)民不會叫尿憋死。他們發(fā)現(xiàn),要是把一種比較流行的貨物獨立出來,其他的貨物都以它來標價,那就沒問題了。比如鴨吧,大家約定好:一只羊值五只鴨,一頭豬值四只鴨,女媧找不到賣羊的,就先把豬換成四只鴨,下回趕集再添一只鴨,就換回一只羊了。
這樣,鴨,就是最早的錢了。這叫“自然貨幣”,它不是人造的,是自然界里現(xiàn)成的東西。
咱們的老祖宗,先后使用過的自然貨幣多了,禽畜(像什么鴨,此待考。我估計可能是羊)、牛羊皮、糧食、鋤頭、烏龜殼、動物牙齒、牛羊角、蚌殼、布匹、珠寶玉器等等,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海貝。
順便說一句,為什么我懷疑最早的“錢”可能是羊呢?因為咱們?nèi)A夏民族遠古時代最喜歡吃羊肉,這跟現(xiàn)在不同。漢字里有兩個跟美味有關(guān)的字,就帶著“羊”字,那就是“羹”和“鮮”。
漢朝的文字學家許慎,對“美”這個字的意思有權(quán)威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他還說,羊是六畜里面最主要的食品。就是說,那時候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美?“羊大”就是美。陜西人到現(xiàn)在都還愛吃羊肉泡饃,這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習慣。
羊既然最值錢,就極有可能作為最早的貨幣。你說是不是?
美麗的貝殼錢通行了一千年
用什么當錢最好,我們的先民老祖宗,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摸索了很多很多年,估計沒有2000年也差不多吧。
最合適當貨幣的東西,應(yīng)該具備幾個條件:本身要有較高價值,來源稀少(物以稀為貴)、耐用、易于保存、便于攜帶、個頭兒大小差不多。
尤其便于保存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拿鴨子來做貨幣,你還得養(yǎng)活它,有成本在里面,不能計入價值。而且萬一死了,這“錢”也就沒了。不過古人拿家禽、牲畜做貨幣的時候,還比我們幸運一點,牲畜死了,好歹能落下肉吃,全家美餐幾頓。
現(xiàn)在,你把錢扔進基金公司,說給你“蒸發(fā)”掉70%,你一點脾氣沒有,連肉湯都喝不上。
尋找合適的自然貨幣,其歷史是漫長的,聰明的古人終于找到一樣東西,符合所有條件,那就是海貝。
海貝是一種海洋軟體動物。它的殼,是棗核形狀的,中間裂開一條帶齒的縫,外表光潔漂亮,有花紋,堅硬不易碎,大小都差不多,最適合做貨幣。最重要的,是它資源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出產(chǎn)很多,可避免貶值。
中國古代的貝幣原料,出于對質(zhì)量的要求,主要是從海南來的。那時候海南還沒收歸華夏版圖(后來是漢武帝收進來的),屬海外無主領(lǐng)土。中原和海南,不僅隔著個大海,還隔著長江以南的“百越”地區(qū),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運一麻袋貝回來,其本身價值就非常高了,拿來做貨幣正好。
古人這下不用趕著鴨子或背著老牛皮去買東西了。
懷里揣一把貝殼就出發(fā),體面,不占地方,方便得多了。它又是以個數(shù)為單位的,好計算。這就跟現(xiàn)在的“鋼蹦”差不多了,一只羊,10個貝,一頭豬,8個貝,妥了!
那個古老的年代,按理說頂數(shù)海南人最富裕了,全華夏最大的造幣廠就在那兒。大海灘上,一退潮,“貨幣”到處都是,動手撿就是了。估計那時候就有“造幣專業(yè)戶”,成天的撿海貝,運海貝,給中原地區(qū)提供資金。
這個“海貝本位制”的貨幣體系,從夏代開始,一直實行到秦滅六國,最后才廢止,前后總共有1000多年。
1000年,這得有多長?一般人沒概念。咱們這么舉例吧,說說從現(xiàn)在起倒退回去1000年是哪一年,大家就能有點概念了:是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宋真宗時代。夠久遠的了吧?那時候的首都開封遺址,如今已經(jīng)被沖積土埋在地下14米了!
而咱們現(xiàn)在習慣使用的現(xiàn)代意義的紙幣,是從那一年開始的呢?
是從1906年,八國聯(lián)軍都來過北京以后了。是那時戶部銀行(后改名大清銀行)發(fā)行的。當然在此之前,外國銀行就已經(jīng)在中國發(fā)行了紙幣,各省官辦銀號也自行發(fā)了紙幣,但也早不了多少。這才多少年?100多年。跟1000年能比嗎?
這下你該明白了:像是發(fā)財?shù)摹柏敗?、貿(mào)易的“貿(mào)”、購買的“購”、貨物的“貨”、資本的“資”、賠償?shù)摹百r”,賬本的“賬”,還有“貴賤”、“賄賂”等等漢字里邊,為什么都有個“貝”字了吧?
這就是文化,是大伙掛在嘴邊的“中華文明”!
“沒錢”還能叫朋友嗎?
要說中國的古文明博大精深,一點也不假。最了不起的,是它從來沒中斷過,這樣,4000年以前的信息,很多都能保留到現(xiàn)在。
這個信息的載體,就是咱們使用的漢字。你比如說,剛才說了那么多帶“貝”的字,這個“貝”,現(xiàn)在是簡化了,半個方框里是個“人”字。啥意思?解釋不了。而繁體字是直接從甲骨文、鐘鼎文沿襲下來的,保留的信息就比較全。
那考考你吧:繁體字的“貝”,里面有兩橫,你看像什么?
是——錢串子!
下面那兩撇,要我看很像是是繩子穗兒,不過可能畫的是一只手。總之,象形文字就是一幅畫,能給我們非常逼真的圖像。
這才是純粹的寫真!古代的貝幣,為了方便攜帶,免得坐馬車散落了,在貝上都要打孔,然后用繩子串上,就跟后來的銅錢串子一樣。
這個,有商代的出土文物為證。
商代的墓葬里,普遍都有貝幣隨葬。其中以隨葬一枚貝的為多,錢來得不容易,埋一枚意思一下就行了。不過,多的也有好幾千枚的,那都是超級貴族的墓地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商代有個君主叫武丁,他的諸多妻子中有個叫“婦好”的,墓葬位于現(xiàn)在的河南安陽,1976年那年,考古隊一家伙就從中挖出來6680多枚貝幣。
這位貴婦,相當于后世的皇妃了,隨葬的錢,起碼也得有今天的十幾萬吧,看來那時候的一枚貝幣,比今天的一元錢的幣值要高多了。
這些挖出來的貝幣,就都是打了孔的。商代的貝幣,先是流行細孔,后來大伙富裕了,錢越來越多,就流行大孔,好串得更多。最后這也不行了,就把貝殼磨小,讓它變輕,一次背它幾百個也不累,這就叫“背磨式”貝幣。
那時候,貨幣的計算單位,不是一枚、兩枚,而是“朋”。注意了,這又是一幅畫!
把一串貝幣穿好,掛在腰帶上,你看,這兩邊垂下來的錢,是不是就是個“朋”?至于每串多少枚,后人不大清楚,古人常說“五貝為朋”,不過現(xiàn)在一般認為是10枚貝為“一朋”。
《詩經(jīng)》就提到過這個“朋”。在《詩經(jīng)·小雅》里有一句:“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這里的“錫”字是“賜”的異體。這詩是說:一個學生,去見老師(君子),老師賞了他一百“朋”錢。在古時候,這是數(shù)量驚人的厚禮。古代人真是不可琢磨,收學生,還有倒搭錢的!
一串錢,垂下來兩邊的數(shù)量一樣,價值一樣,這就是“朋友”這個詞的詞源吧。成語說“朋比為奸”,也是這個意思,兩人一樣壞!
是啊,發(fā)展到今天就更是了,沒錢,還能叫朋友嗎? {分頁}
再多的海貝也不夠用了
商王武丁,寵愛他的女人,在她死后用一大筆錢隨葬。這說明,自古以來愛情就有價。
讀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我是80后,是現(xiàn)代人,跟你那些陳芝麻爛谷子有什么關(guān)系?”
哦?你再說一遍。
聽著,我問你:你跟你最親愛的人在親熱的時候,激情耳語時,你叫她(或他)什么?
“寶貝!我的寶貝兒?。 薄遣皇??
什么叫“寶貝”? 寶貝就是熱帶海洋里的單殼貝類。這不就是古代的錢嗎?
寶貝,就是貝幣,是那種又大、又飽滿、又漂亮的高品級貝類。那你不就等于在喊:“錢啊!我的錢??!”
相傳《周禮》是西周大政治家周公旦所著,內(nèi)容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草木魚蟲,是一部智慧全書?!吨芏Y》所描述的周朝,那簡直是一個儒家理想國。這部書在典章制度方面對后世影響很大,隋唐以后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中央機構(gòu)設(shè)置,甚至古代朝鮮漢城的城市布局,都是按照《周禮》來的。
不過呢,據(jù)說《周禮》編寫好以后就藏入了秘府,基本上誰也沒見過,在西漢末年漢成帝時代才被發(fā)現(xiàn)。這離著周公那時候有1000年了。
這也有點太離譜了!所以一般認為此書成于戰(zhàn)國時期,梁啟超干脆認為它是王莽為篡位而搞的偽書。
所以,西周到底有沒有稅務(wù)所,國家是不是向私人貸款,咱們就糊涂著吧。
咱們的“黃金時代”來自楚國
經(jīng)濟“冬天”為什么把你嚇住了?
在新的章節(jié)開始之前,我們再來做一道思考題:你打算怎么應(yīng)對全球經(jīng)濟的“冬天”?
這問題,大概是見仁見智,各人看法不同。在我們身邊,常有一些技術(shù)型的專家,給人們指點迷津,說遇到如何如何情況,可以如何如何應(yīng)對。他們說得都不錯,但是,看經(jīng)濟大勢不能這么看。
要有望遠鏡的眼光,會看幾千年,那么看透未來幾年肯定不成問題。
要有夜視鏡的眼光,看問題看到本質(zhì)里去,那么看清楚未來幾十年也沒問題。
做人不能做“乒乓球員”,只會推擋;要做“國際象棋手”,會看棋路。
據(jù)說北京、廣州的白領(lǐng),目前掀起了“一百元”運動,也就是一周只支出一百元。
這是為什么?恐懼!
可是,令人恐懼的情況,能因為你恐懼而消失嗎?不能。
你恐懼了,你的困境就能減輕一些嗎?也不能。
那么恐懼還有什么用?
反正以你自己之力,已經(jīng)沒法改變現(xiàn)狀了,那還不如多花點時間來做一件事:
——沉思。
《沉思錄》的作者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的一位皇帝?;实廴绽砣f機、戎馬倥傯,尚且有時間想問題,我們平頭百姓就更應(yīng)該想問題。
上帝把人類的腦容量打造得這么大,就是要我們用來想問題。
你想想,貝幣的出現(xiàn)、金屬貨幣的出現(xiàn)——這些新型貨幣的出現(xiàn),都是什么時候?
都是在新舊經(jīng)濟形態(tài)的轉(zhuǎn)型之交,都是在一種新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崛起、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成熟之際。
貝幣,是商人階層從農(nóng)民階層里徹底脫離出來時出現(xiàn)的。夏朝沒有資料,但商朝肯定有了專職商人?!渡袝防镎f,商朝有一批人“牽著牛車到遠方去經(jīng)商”,各地互通有無,靠的就是這些專職商人。
金屬貨幣,是西周“權(quán)貴經(jīng)濟”衰亡、春秋戰(zhàn)國“平民經(jīng)濟”崛起時出現(xiàn)的。到了西周滅亡,東周列國崛起的時候,商王朝留下來的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全面瓦解,土地私有制——“私田”遍布天下,諸侯國開始向私田征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由此,開始了一個轟轟烈烈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那么今天,電子貨幣剛剛興起,正是信息時代新經(jīng)濟革命方興未艾的表征,怎么可能有一個漫長的經(jīng)濟“冬天”來臨?
所有的這一切,只不過是局部降溫,高熱氣候還在后面,而且說來就來。
所有的問題,都出在新舊交錯中舊的那一部分??宓舻?,是為新崛起的讓路。
預(yù)言資本社會就要滅亡、就要崩潰的次數(shù)太多了,哪一次也沒應(yīng)驗。再說,就算是資本社會要消亡,也是先從它內(nèi)部生長出一個更強大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來漸進式地取代它。怎么可能一朝崩潰,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沉思錄》說:“所有的事情很快就過去了,變成僅僅一種傳說,完全的忘記亦不久就要覆蓋它們。”
是的,經(jīng)濟“冬天”也會很快就過去。它不過是要洗一次牌,洗掉無數(shù)的經(jīng)濟“近視眼”,為先知先覺者開道。
當“冬天”變?yōu)檫^去的傳說之后,能仰天大笑的,只有“沉思者”!
錢從一開始就是“老大”
好了,還是先講古吧,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西周來到了東周。
至于西周是怎么滅亡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周幽王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鬧出個“烽火戲諸侯”來,失信于天下。結(jié)果犬戎后來攻破了首都鎬京(今西安附近),西周玩完。
第二年,周平王即位,把都城往東移到了洛邑(今洛陽),東周開始。不過東周的周王室可沒那么大權(quán)力了,諸侯列國,征戰(zhàn)不休。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生氣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東周時,商人比以前更牛,有的大富豪還控制了國家政權(quán)。比如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鮑叔牙,就是商人出身,從政之前兩人曾一塊兒做過生意,算是一個合伙公司的。
東周時期的商業(yè)也更加發(fā)達了。齊國的臨淄當時是商業(yè)中心,繁華得產(chǎn)生了中國最初的交通擁擠問題。著名縱橫家蘇秦說,走在臨淄的大街上,只見“馬車輪軸相撞,人肩膀挨著肩膀,大伙舉起袖子來就成了帳幕,一揮汗就如雨”,這還了得嗎?
商業(yè)發(fā)達,貨幣的流通量也就加大,貝幣不夠用,金屬貨幣——銅幣,于此正式登場。
那時候的青銅鑄造手段已不成問題了,各國都能自行鑄造。不過諸侯國太多,銅幣沒辦法統(tǒng)一,形制不一樣,流通范圍不一樣,貨幣體系也不一樣。
那是一個古代貨幣 “百花齊放” 的時代。
首先我們要講一個問題——今天人們常掛在嘴邊的“錢”,就是在東周時期出現(xiàn)的。
錢為什么叫“錢”?說來話長。銅質(zhì)貨幣已經(jīng)不是自然物了,是人造物,那么它究竟應(yīng)該采取什么形狀為好呢?不同地域的古人,思路幾乎一樣,就是選用了生產(chǎn)生活工具的樣子。
首選是農(nóng)具——鏟子。
那時候有一種鏟子叫“劃”(讀作“搖”),鑄成這種鏟子形狀的銅幣,一開始也叫“搖”,后來轉(zhuǎn)音為古音相近的“錢”。這就是“錢”的來歷。
“搖”——“錢”,真是不搖不來錢啊!
看來,古代人民還是樸實的,知道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財富,鑄造貨幣還不忘做成勞動工具的樣子。
錢,從一開始就是“老大”。誰有錢,誰就比你大一級。
為什么這樣說?有典故。
我們把比自己年長的同胞兄弟叫什么?叫“哥哥”,古人也叫做“家兄”,是吧。
好,我告訴你:這個“家兄”,原本不是指哥哥,而是錢的別號。因為哥哥在家中為大,弟弟妹妹都要恭恭敬敬地對待他,就像對待錢一樣,所以古人就把哥哥稱為“家兄”。
還有一個說法,咱們姑妄聽之,就是哥哥原本也不是指兄長,“哥哥”也是錢的別稱。
根據(jù)何在?你看,繁體字的錢,是寫作“錢”。這里又要考你的智力了,看出來什么沒有?
——把“錢”字的三個偏旁部首拆開,念,是什么?
金、戈、戈!金哥哥!
過去用貝幣,稱呼心肝寶貝的人就叫錢。現(xiàn)在用銅幣,稱呼哥哥也叫錢。
錢,你的確是老大!
從錢型上也能看出楚國人最有才
自從世界上有了錢,錢就同時成了幸福和苦惱的源泉。成語說:“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卞X也是,越多越好,世上沒有嫌錢多的人。
可是取之無道怎么辦?有的文人想錢想瘋了,就制造出美麗神話來,起碼可安慰一下自己。
西漢初年,淮南王、也就是漢武帝的叔叔劉安,找了幾位門客,一塊兒編了一本《淮南子》。里面講了一個故事,說是遠古南方有一種水蟲,叫“青蚨”,又名“魚伯”。形狀像蟬或蝶,個頭兒還要稍大一點,翅膀就跟蝴蝶一樣,顏色鮮艷。
把這種蟲子的子母各取相等的數(shù)量,放在甕中,埋在背陰的東墻下,三天以后再打開,一母一子就時刻相隨了。
然后,你就可以變魔術(shù)了,把母血涂在81枚錢上,把子血也涂在81枚錢上——把這錢拿去買東西吧。
用錢的時候,或是把子錢收好,用母錢;或是把母收好,用子錢;不管用哪一種,凡是用出去的錢,都能自行回來(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也)。
這會飛回來的錢,好吧?領(lǐng)一個月的工資,永永遠遠也用不完了,所以古人叫它“神錢”。后世把錢叫做“青蚨”,就來源于此。古時候商人們都愿在錢柜上貼個紅紙條,上寫“青蚨歸來”,好圖個吉利。
不過,再好的神話,一到當代也就都不靈了。你要是把錢不問青紅皂白投到股市或基金里,一多半的“青蚨”就再也飛不回來了,不管上面涂了多少你的血汗!
我們是唯物主義者,知道凡是神話,都有現(xiàn)實基礎(chǔ)。比如這個把蟲子血涂在錢上的神話,就有現(xiàn)實的根據(jù)。因為這時候的錢,已經(jīng)是一枚一枚的銅板了。上面有文字和花紋,凸凹不平,往上涂血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
要是貝幣就不行,過水不沾,古人就是再聰明,在貝幣時代絕想不出這樣的神話來。
銅質(zhì)錢雖然大部分都是銅板,但形狀很不同,可以歸納為四大類。在某一個地區(qū),以其中的一種為主,與其他的種類交錯使用。
布幣在銅幣中這一種出現(xiàn)得最早,西周就開始使用,不過很粗糙,也就是金融學上所說的“原始布”。這個“布”,就是鏟子,古代把鏟子叫“鎛”,后來轉(zhuǎn)音為布。還有另一種鏟子前面說過了,就是“錢”。
到了春秋戰(zhàn)國,這個形狀像鏟子的錢,變得非常精致了,上面還真的有個裝木柄的庫,這叫“空首布”。發(fā)展到后來,形狀變得抽象一點了,全是扁平的了,這叫“平首布”。
刀幣 這種錢的形狀,就像個切菜刀。那時候漁獵和手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有一種小刀叫“削”,刀幣完全就是“削”的樣子。那時候齊國的國力強盛,鑄造的“齊刀”最為精致。
圜錢 圜(huan)錢也叫“圓錢”,這個錢型來自紡車上的輪,樣子基本上與后世的銅錢一樣了。圓形的,中間是圓孔,后來演變?yōu)榉娇?。錢的邊緣,原來是禿的,后來有凸起的邊兒。
這些錢上面都有字,有的是國名,有的是產(chǎn)地名。
此外還有一種,是楚國的銅質(zhì)貨幣,樣子最為奇特,這就是——
蟻鼻錢 這錢的體積非常小,只有西瓜子或者襯衫紐扣那么大。樣子呢,實際上就是微型的銅貝幣。
為什么人家的銅錢樣子都變了,楚國的單單不變?這時因為,楚國離海南近,貝幣來得容易,還在廣泛通行,因此銅幣必須做成貝的樣子,才有權(quán)威性。不過楚國的造幣部門也很聰明,把銅幣造得小小的,節(jié)省成本??!
這種小錢,上面也有字,不過卻是“陰文”,也就是凹進去的字。花里胡哨的,像人臉,因此俗稱“鬼臉錢”。
另外,其中有一種上面寫著篆文“各六朱”,寫得像個螞蟻,又像人臉上兩個大鼻孔,因此稱為“蟻鼻錢”。
那時候楚國的疆域非常大,最大時占有現(xiàn)在的川、鄂、湘、贛、皖、蘇、浙、豫、陜、魯?shù)仁〉娜炕虿糠?,幾乎是半個中國了。所以它的蟻鼻錢發(fā)行得就多,分布得也廣,今天還能經(jīng)常從地下挖到。
楚國真是個浪漫之國,不單是楚辭寫得好,連錢幣也做得這么漂亮。所以我老早就有個想法:楚國沒有統(tǒng)一華夏,那是華夏民族的一大遺憾!
“黃金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
一部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把東周之初到秦滅六國的500年,寫得波瀾壯闊。
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確實如他所寫,群雄輩出,思想活躍,人性和人的能量充分釋放,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如果說,每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黃金時代”,那春秋戰(zhàn)國就是咱們的“黃金時代”。
而且黃金這種貴金屬,作為貨幣登場,也是在這個時代。
——名副其實,怎么論都是!
在春秋晚期,最早用黃金鑄幣的,就是浪漫的楚國人。
楚國是南方大國,從西周時候算起,到它被秦國滅亡,一共雄踞南方800年。它的影響到現(xiàn)在也沒消失,起碼咱們現(xiàn)在還有個民族節(jié)日,就是發(fā)源于楚國的——紀念屈原的端午節(jié)。
楚國地大物博,盛產(chǎn)黃金,所以由它來開創(chuàng)“黃金時代”,是理所當然。
楚國的金幣成色相當足,為93%到99%。形狀有的是金餅,有的是一整塊金版,可以切割,估計就跟巧克力似的,用一塊就掰下來一塊。
金幣上一般都有方形印記,寫的是“郢爰”兩個字。郢是楚國的國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爰(yuan)”是重量單位。因此,現(xiàn)代金融學界就把這種金幣叫“楚爰金”。
在《戰(zhàn)國策》里,曾多次提到過黃金,說是“多少多少金”,或者“多少多少斤”,這倆概念是一樣的,都是指一斤黃金。不過古時候一斤沒現(xiàn)在多,大概有五兩的樣子吧。李白說“千金散盡還復(fù)來”,其實只花掉了五百兩。
楚國的黃金礦藏很多,不亞于現(xiàn)在山西的煤藏量,一直就沒挖完。在楚國亡國1100多年后,唐代大詩人劉禹錫被貶到楚國舊地的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鎮(zhèn),還能看見有淘金女在忙活。他寫的詩句“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江中浪底來”,寫的就是淘金。
不光是那時候,就是現(xiàn)在,也還有剩下的金子。在湖北宜城縣有個“散金坡”,一下暴雨,土坡上就能撿到金屑。據(jù)說這里原來就是楚國制造“爰金”的作坊。
看來到了春秋戰(zhàn)國,金子就比“寶貝”更牛了,后來凡是好時代都叫“黃金時代”。
不過要注意的是,金屬貨幣特別是黃金,雖然流通的歷史遠比貝幣流通的時間長,但是貝幣流通時,正是漢字形成期,因此漢字里帶“貝”字偏旁的,大多都跟“財產(chǎn)”、“財經(jīng)”有關(guān),而帶“金”字旁的,多數(shù)只跟冶煉、武器和金屬有關(guān),跟財產(chǎn)反而沒多大關(guān)系。
這就叫文化傳承,不管你再怎么拜金,也不能把文字都改了!
至于在全球范圍內(nèi),究竟是哪個國家最先鑄造金幣的呢?
一般公認是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國(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546年)。這個古國早就滅亡了,要不是咱們太愛黃金了,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聽說它。它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就在愛琴海邊上。
呂底亞國是一富國,首都薩第斯宏偉壯觀,富得流油,堪稱遠古“第一?!倍汲恰_@個古國大約在公元前660年開始鑄金幣,可是咱們的楚國,大概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鑄金幣的。因此誰是“金幣老大”?還不一定呢。
這,有待你們大伙去考察吧。{分頁}
秦始皇究竟是誰的代表?
說到這里,不知各位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沒有?春秋戰(zhàn)國時代,錢幣的形制“百花齊放”固然是好,符合自由精神,但是,這里面隱含著一個極大的不便,就是幣制太復(fù)雜了。
你們看,光是銅幣,就有四大類,有的兩三種在同一個地區(qū)平行使用,互相間就要有個兌換率。
不同國家的錢幣,也不能自由流通,又要兌換。
這時候除了唱主角的銅幣之外,同時流通的,還有珍珠、玉器、貝幣、金幣、銀餅、錫塊,它們和銅幣之間,都要有嚴格的兌換率。
戰(zhàn)國時期,甚至還出現(xiàn)了少量銀幣。在河南省扶溝縣的古城村,就發(fā)現(xiàn)過18枚銀質(zhì)的布幣。雖然出土銀幣的案例極少,但說明那時候已有銀幣。
同時布匹也作為實物貨幣在繼續(xù)流通,詩經(jīng)《衛(wèi)風·氓》里的“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說的就是拿布匹去買東西。而且各國的布匹多寬多長為一匹,都不統(tǒng)一。
這樣一套復(fù)雜的兌換率體系,恐怕僅僅長一個腦袋都記不??!
那時候的國君,甚至也有在貨幣兌換上做文章的。魏國著名的改革家君主魏惠王,在首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以后,就發(fā)行了一套特殊的“外貿(mào)幣”,比國內(nèi)發(fā)行的銅幣分量要輕,專門用于“國際貿(mào)易”和邊境貿(mào)易。
這種特殊的外貿(mào)貨幣,不僅重量比面值要輕,而且含銅量也低。
大梁那時候是商業(yè)中心,商譽很好,不怕各國商人不來做貿(mào)易。魏國在進口商品時用外貿(mào)幣支付,貨幣成色不足,就等于壓低了人家的價格,占了人家的便宜。
這樣混亂的貨幣狀況,再加上關(guān)稅壁壘、戰(zhàn)爭頻繁,那時候做國際貿(mào)易的商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賠個底朝上!
歷史證明,凡是經(jīng)濟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出面來解決。
最后解決了這一瓶頸問題的政治人物,就是秦始皇。
“秦王掃六合”,現(xiàn)在一般都把他的動機解釋為代表“地主階級”,想建立大一統(tǒng)帝國,以促進生產(chǎn)力。其實,他不消滅六國,“地主階級”也照樣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最急于打破諸侯分割局面的,莫不如說是商人階層。
早在春秋時,商人就已經(jīng)很有政治影響力?!蹲髠鳌飞险f,晉國的商人“能用金玉裝飾車輛,衣服上有好看的花紋,能向諸侯行賄”——官商勾結(jié),早已有之!
越國的范蠡在棄官經(jīng)商之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當時人都尊稱他為“陶朱公”,后人更把他尊為商人的祖師爺——這是商界的孔子。
孔子的弟子子貢,往來于齊魯之間經(jīng)商,所到之處,國君都和他行平起平坐之禮——可見有錢就是大爺。
那時候的群眾,也就是所謂的“小人”經(jīng)商的更是遍地都是,連孔子都肯定了他們腦袋瓜聰明,說“小人喻于利”。這里的“喻”,是通曉之意,他是說:“人民群眾真懂得賺錢哪!”到后來,不知怎么的,人們竟把它理解成一句貶義的話了。
這樣大的一股群眾力量在推動,500年間水滴石穿,最后終于接近了目的。統(tǒng)一只是時間問題。誰來統(tǒng)一只是歷史選擇的問題。
請問,是誰把秦始皇的父親公子異人護送回秦國去登王位的,是誰輔佐年幼的秦始皇坐穩(wěn)了國君寶座的?是誰在秦始皇掃滅六國過程中出了大力的?是大商人呂不韋!
——這是偶然的嗎?
一刀砍掉了所有的“外匯”
中國有兩個開國皇帝,長相上可能有點對不住觀眾,一個是朱元璋,一個就是這橫掃六國的秦始皇。要按《史記》的描述對他畫張像,那簡直比通緝犯還難看,司馬遷說他是塌鼻子、細條眼睛、雞胸,說話還帶“豺聲”(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
眼睛不說了,爹媽給的。要說這塌鼻子、雞胸、嗓音沙啞,還真有一定可能。
現(xiàn)在有人分析,他從小就患了軟骨癥和氣管炎,所以鼻子和胸挺不起來,說話齁婁氣喘。
當然也有可能他太刻薄寡恩了,后人這是糟蹋他。
不過,不管他長啥樣,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大中華,這功勞是否定不了的。況且偉人為什么就非得是“偉丈夫”(帥男人)?
秦王嬴政39歲那年,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成了千古第一帝。緊接下來,他干了幾件事,當今凡有初中文化的人,都能數(shù)叨出來,就是車同軌,書同文,坑書生,修長城,外加統(tǒng)一度量衡。
其實還有一條不大被人提,那就是至關(guān)重要的統(tǒng)一貨幣。
那年頭的商人乃至普通人家,估計誰手里都有五六種“外匯”。咱們現(xiàn)在要是去一趟越南旅游,換一次越南盾就能把自己給換懵了,何況五六種!
現(xiàn)在,塌鼻子的快刀來了,把你們這亂麻全一刀切了。從嬴政自號始皇帝那一年起,所有“外匯”、什么刀幣、鏟子幣的——廢止,所有珠寶龜貝亂七八糟的——廢止,都不許拿來買東西了。
大秦帝國的的疆域上,只有兩種貨幣可以通行,一是“上幣”,就是黃金;二是“下幣”,就是銅錢。銅錢還必須是大秦中央統(tǒng)一生產(chǎn)的,上寫“半兩”倆字,重量也正好是半兩。
這種秦朝的銅錢,后人就叫它“秦半兩”。
過去百花齊放是太亂了,都說不清貨幣是什么本位制了,可能烏龜殼也能做本位?,F(xiàn)在,就是“金-銅本位制”,干凈利索!
秦法嚴苛,弄不好就剁鼻子砍頭,這號令一出,那些外匯、寶貝,立馬就成了古玩,擱在家里自我欣賞吧。
這個“秦半兩”的推廣,還有一個重大意義,就是統(tǒng)一了幣形。
秦的銅錢是圓錢,外圓內(nèi)方,從此“錢”的形狀就固定了,一直流行了2000年,到民國初年才被禁用。
這個帶方孔的圓形銅錢,還影響到日本、朝鮮、越南、印尼、緬甸,他們的貨幣,都跟了“秦半兩”的風。
有人要問了,銅錢的中間為什么要有一個方孔?為什么不像現(xiàn)代的硬幣不帶孔?
呵呵,這是個技術(shù)問題了。古代在鑄造銅錢時,鑄好了以后要打磨毛邊,為了方便加工,就把半成品的銅錢穿在一根筷子上,打磨時它就不會亂轉(zhuǎn)了。這就是方孔的作用。
據(jù)說后來宋朝大詩人黃庭堅做過一首詩,把銅錢戲稱為“孔方兄”。從此,孔方兄也就成了錢的另一個別號。
孔方兄雖然出世比孔圣人晚,但它常常向孔圣人挑戰(zhàn)。由于咱們民族是個務(wù)實的民族,所以,孔夫子常不敵孔方兄。到了現(xiàn)在就更是,孔方兄天下無敵,孔夫子只能靠于丹教授一個人發(fā)揚光大了。
只有一個地方不大聽話,那就是云南。以滇池為中心的那一片地方,從春秋晚期起,就使用貝幣,祖祖輩輩用習慣了,秦半兩也沒影響到那里。一直到元代都開始發(fā)行鈔幣了,對云南也只能網(wǎng)開一面。到了明朝,政府強行在云南鑄幣,還是沒人理。直到明末清初,貝幣才慢慢退出流通領(lǐng)域。
貝幣到后來其實很不值錢了,明末一兩銀子,能頂500串貝幣,但你擋不住云南同胞就愿意用它。
也有相反的例子,據(jù)考古學界研究發(fā)現(xiàn),華夏民族的貝幣造幣總廠——海南,恰恰就從來沒流通過貝幣。那個地方,從一開始有貨幣,就是孔方兄,大概是漢武帝那時候運過來的。
也就是說,在遠古的海南,貝殼就是貝殼,一錢不值,只有運到中原以后才有價值。這就相當于現(xiàn)在紙張和紙幣的區(qū)別。
當時的海南人,很有些郁悶吧,守著滿海灘的貝幣,跟守著一堆廢紙一樣,只能出淤泥而不染了。
古代中國第一次發(fā)行的債券信譽不良
秦始皇統(tǒng)一海內(nèi),商人最高興了。從此壁壘打破,暢行無阻,用一種錢,四海一家,長一個腦袋就能記住匯率了。
可是他們沒高興多久。秦始皇雖然客觀上代表了商人階層的利益,但政治家的野心有時候誰也不代表,只代表他自己。滅六國后,本應(yīng)讓百姓休生養(yǎng)息,可他還在那里踩油門,而且踩到了極限。
他做皇帝才11年,你看他折騰的:內(nèi)修馳道、開靈渠、筑長城,外伐匈奴、征百越,每次大行動,都要耗費浩大民力。尤其在咸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共征發(fā)民伕70萬人。還有當時服兵役的,在200萬人以上,占壯年男子的三分之一。
人都被拉去服勞役了,商人還跟誰做買賣去?
再說,就算再大的財主,也禁不住這么扔錢啊!
從后世出土的“秦半兩”看,輕重不一,顯然后期的銅錢已經(jīng)不夠分量了,偷偷在貶值。秦朝法律是最嚴的,說半兩就是半兩,可是連國家都不能堅守承諾了,偷偷刮老百姓的油水,可見實在有點頂不住了。
秦始皇不管那個,他照舊浩浩蕩蕩出去東巡。我們就讓他在路上顛著吧,咱們抽空回顧一下春秋戰(zhàn)國時的信貸是啥模樣。
我們的教科書告訴我們,我們的親身體驗也告訴我們:有私有制就有窮富,有窮富就有借貸——人總不能活活餓死吧!
世界上最早的借貸行為,是出現(xiàn)在公元前2000年的西亞,也就是現(xiàn)在老出事兒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那些地方。
古羅馬也有借貸,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他們制定了著名的《十二銅表法》,首先規(guī)定的就是債務(wù)法。規(guī)定說:欠了債,要還,過期不還要蹲監(jiān)獄;蹲監(jiān)獄算是輕的,弄不好把你當奴隸賣掉或者處死——那時候哪個楊白勞敢不還黃世仁的錢?
咱們中國的規(guī)模性借貸起于何時,不清楚,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肯定已很普遍。而且古代中國第一次發(fā)行債券,就在戰(zhàn)國末期。
有個成語跟“債”字有關(guān),是什么,想想看——是“債臺高筑”!
對,這就是戰(zhàn)國時候的事兒。
事情發(fā)生在東周最后一個王——周赧王的身上。周赧王那時候還頂著個“周天子”的虛名,實際上只是個小國的國君,忽然被六國諸侯說動了心,拼湊了5000多兵馬,要和諸侯聯(lián)合去打秦國。
可是他太窮,就連這5000人的糧餉、武器都湊不齊,只好向境內(nèi)的富戶借錢,給了他們出具了借券,答應(yīng)在周軍班師之日,以戰(zhàn)利品償還。
后來,他們這群烏合之眾根本不可能和秦軍交手,無功而返。富戶們見周軍回來,都手持債券跑來向周赧王討債。
周赧王哪有錢還?于是富戶就鬧起了群體事件,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周赧王給吵得死的心都有,只好躲到宮后的一個高臺上去避債。周人就把這高臺叫做“逃責臺”(古漢語“債”、“責”相通)。
所以說,中國第一個發(fā)行債券的,是周赧王。
“赧”,是因羞愧{分頁}而面紅耳赤的意思,所以有個“赤”字旁——看來,周赧王畢竟還是有羞恥心的,還不上錢,臉紅了好幾千年!
古代政治家為什么借錢給窮人不要利息?
周赧王發(fā)債券的事,我說說,你們也就姑妄聽之,他這如果也叫債券,恐怕就是人類史上最搞笑的債券了。
其實這叫“別券”,是古代的借款協(xié)議,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傅別”,形狀可能和古代調(diào)兵用的“虎符”差不多。一塊竹片,上面刻有借貸雙方姓名、借款數(shù)額、還款日期,然后一分為二,各執(zhí)一半。還款時雙方要拿出來“合券”,還完了錢,要銷毀,整個程序是很講信用的。
估計那時候的古人,還很淳樸,故意欠賬不還的,不多,所以借錢都是信用借貸,幾乎沒有抵押借貸。
有能力放債的人,當然是權(quán)貴、商人和地主。
可憐巴巴借錢的人,當然是窮苦農(nóng)民、漁民和獵戶。
那時候,據(jù)說借糧食的比借錢的多,這也不奇怪,吃不飽肚子才是天大的事。
我們現(xiàn)代人,一輩子沒借過錢的大概不多,誰都有三災(zāi)八難、一時不湊手的時候。要是連盒飯都吃不上了,不借怎么辦?
所有的人格、尊嚴、體面,遇到錢緊的問題,那都是一堆泡沫!別看“人文主義者”平時鬧得歡,要是餓他三天肚子,他還是要自己去找飯吃。
春秋戰(zhàn)國那會兒,沒準兒也有“金融風暴”、失業(yè)潮之類的,別的行業(yè)不景氣,放債卻是好時機。
所以那時的大款們,都看好放債有利可圖,差不多都在干這事,有的還專門把放債作為一個主要的生財之道。
那時候借款的利息也很驚人,有的是二分利,有的是五分利,據(jù)《管子》一書說,最高的是十分利,也就是“倍貸”,年利息100%。也就是說,借出去1000枚刀幣,一年里要收回來2000枚刀幣。這就是高利貸了。
齊國有名的孟嘗君,放債的年息收入就有十萬錢,靠著放債成了大富豪,白養(yǎng)了三千門客。過去我不知道這個,以為他是生性豪俠、出手大方,后來才知道他的錢來得這么容易,換了是誰,誰也小氣不了。
那時候高官也公開放債,法律不限制。晉國大夫欒桓子,就是放高利貸的好手,名義上是借款給人家,實際等于受賄。有人不缺錢花,為了向他行賄,就故意跟他借高利貸,“上貢”的錢就以利息的名義,名正言順地送給他了。
這招數(shù)不可謂不高明??墒牵m得過老天,瞞不過眾人。他的名聲因此很不好,官場和民間都認為他是“失德”。
不過,春秋戰(zhàn)國時的政治家,也不都是財迷。
有的人眼光就看得比較遠。有一次宋國發(fā)生饑荒,大夫司城子罕就建議,國君應(yīng)該“出公粟以貸”,也就是把國庫的公糧借給饑民。他還建議,要命令高官們自己也要出血,把自家的糧食也貢獻出來。司城子罕不光叫別人這么做,自己也帶頭,借給窮人糧食不記賬——愿意還不還,他根本就不打算收回。
這一來,饑民可算見到了大救星,《左傳》上說,糧食放出來后,“宋無饑人”。
在宋國的另一次災(zāi)荒中(這宋國真夠倒霉的),公子鮑還把自家糧食全部拿出來,借給貧民。
《國語》里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就曾多次下指示“棄責”。楚共王、晉景公、齊景公,都實行過“已責”措施。“已責”,就是終止債權(quán)債務(wù),跟“棄債”是一樣的。
這些政治家們,腦子并沒進水,他們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他們也知道,有一種財富是無可估量的,那就是民心。他們不過是豁出一點錢來,“收買民心”。
老百姓是知恩圖報的,賢明的政治家們這么干并不白干,公子鮑就因為舍小家、幫大家,后來當上了宋國的國君,是為宋文公。
要是你光跟人家握握手、摸摸人家小孩腦袋,就指望百姓對你感恩戴德,那不是太幼稚了?
齊國有個田桓子,準備奪取政權(quán),在借給貧民糧食時,大斗借出,小斗收回,不僅不考慮利息,連本錢也沒打算全部收回。
孟嘗君的門客馮諼,主動要求去替孟嘗君收債。他到了薛城,讓官吏把欠債的人都召來,逐個核對了“別券”,而后一把火燒掉。欠債人喜極而泣,“民稱萬歲”——這該給孟嘗君爭取到了多少民心!
如果“口惠而實不至”,光是嘴上說要富民,卻一門心思要把老百姓兜里的閑錢給挖走,那怎么能坐得穩(wěn)?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國君和高官,就是這樣,有笨的、也有聰明的。那時的老百姓,生活得是好是壞,就看碰到的是什么樣的主子了。
孔子在財經(jīng)史上只是一名小角色
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人——孔子,在我們這個錢的歷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不過在財經(jīng)方面,他可不是什么“至圣先師”、“文宣王”,而是個兢兢業(yè)業(yè)的基層小干部。
孔子的出身,最早先是宋國的王室,甚是了得。后來祖先在政治斗爭中失利,逃往魯國,漸成破落貴族。
他的父親,史籍上習慣稱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的一個武官,戰(zhàn)功赫赫,還創(chuàng)造過以雙手托起千斤閘門,掩護戰(zhàn)友撤退的奇跡。這個事跡,幾千年后讓魯迅先生激動不已,很想自己也做一回肩扛閘門的猛士。
但是歷來這樣拼死命干的人,往往官都做不大,孔子的父親終其一生只做到“鄉(xiāng)邑大夫”。這個官,好聽而不中用,比屈原那個“大夫”差得遠,只是個鄉(xiāng)鎮(zhèn)級的小官。
但是這位老將軍的艷福不淺,早年娶了一妻一妾,66歲時又娶了一個20歲的大姑娘顏徵在,這姑娘后來就是孔子他媽。
孔子的身世,有一段至今都有爭議的公案。司馬遷的《史記》上說,孔子是他父母“野合”之后生下他的。
什么是“野合”?
——做愛時天當被子、地當床。
這可有點,太那個……“小資產(chǎn)階級”作派了,老將軍怎會這么不檢點?所以也有人懷疑,這樣私密的事,別人怎么能偵查到?于是就有另外的解釋,說是兩人“老少配”,年齡太懸殊了,于禮不合,因此被稱為“野”。
有人考證,按孔子的生日推算,“野合”的那天應(yīng)該是大雪滿山,不大可能有夫妻以雪地當床。
這個我們不管了,魯國的紀檢都沒管,別人就更干涉不著。只可惜老將軍沒享幾天的福,孔子3歲時他就死了。
孔子真是個苦命的孩子,母親也在他17歲時去世了。從這以后的打拼,完全就是草根式的奮斗,只能憑自己的腦子和體力。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孔子像,都是他成為“圣人”之后,后代人按照想象畫出來的,基本就是個農(nóng)民化了的老壽星。其實孔子儀表堂堂,身高一米九一(也有說兩米多的),被鄉(xiāng)鄰稱為“長人”,到哪兒都是鶴立雞群。
19歲上,他娶了一個宋國的姑娘(沒準兒是逃荒過來的),一年后生了兒子。這時候的孔子,因為博學知禮,在魯國很有了一點名氣,生兒子時,魯國的國君都向他道賀,還送了兩條大鯉魚來。孔子很感榮耀,就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孔鯉。
孔子這一段靠什么養(yǎng)家?估計是在鄉(xiāng)間到處打雜。以后才有了一份“工作”,是在魯國的權(quán)臣季孫氏門下,做了一名倉庫小官“委吏”,實際上就是會計。
孔子知道,自己沒什么本錢,長得漂亮不當飯吃,想“啃老”也指望不上,只有埋頭苦干。他倒也不嫌這工作瑣碎、鄙俗,整天守在倉庫里,收貨發(fā)貨,記賬算賬。那時候記賬,是在竹簡上,每進出一批貨,就要刻上一刀,他是一刀都沒錯過。
這工作雖然低賤,但是干好了也不易。他的前任,就是因為賬目混亂,有貪污嫌疑,結(jié)果被季孫氏攆走的。
孔子不同,他知道苦孩子就得下死力、干苦活兒,才有出頭之日。久而久之,他總結(jié)出了一條經(jīng)驗:“會計當而已矣?!币簿褪钦f,會計這活兒,沒別的,精確而已。
據(jù)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句會計格言。
季孫氏感到很驚奇:想不到這帥男能把這工作干得這么好!一高興,就給孔子換了一個管制“乘田”,不過也還是小官——管理牛羊。
孔子毫無怨言,還是一絲不茍地干。他后來曾經(jīng)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DIV>
這話不假,他年輕時,比這更低賤的差事都干過——民間樂隊里的吹鼓手。人家婚喪嫁娶,他去給人家吹喇叭!
孔子的成功,沒有什么竅門,苦干加上遠大志向。
孔子早年干的小官,是不入流的,連正式的“出仕”都算不上,直到50歲以后,才當了幾年高官。但他從30歲起開始做的民間教育工作,讓他揚名天下,終于成就了一番偉業(yè)。他的思想,就是在今天,也被于丹阿姨煲成“心靈雞湯”,溫暖著千千萬萬的人!
他之偉大,還在于說的都是大實話,沒有一句是讓人聽不懂的。他發(fā)跡后,齊景公向他請教治國方略,他回答得很樸實,但是一針見血:“政在節(jié)財。”
你看現(xiàn)在,他的話不還是真理嗎?
毛澤東在還沒批孔時,對孔子的那一套思想遺產(chǎn)還是很重視的。1949年他在新政協(xié)會議上見到會計界的老前輩徐永祚,還幽默地稱呼徐先生為“孔夫子的同行”。
能做得了“鄙事”,才是成功的基石——帥小子們可要都記住了。那種命運超級好,干什么都一帆風順的人,上帝早晚要滅他,這里面沒什么道理可講。
在當今金融危機影響下,工作難找,薪酬又低,但是別忘了:能不能做“鄙事”,那是上帝對你的考驗。說不定,做了一份“淡得出鳥”的工作,反而有希望將來流芳百世!
古代金融界的一桿孤獨大旗
前面我說過,做人要做“國際象棋手式”的人,看問題要看到隱形的規(guī)律。
規(guī)律從來就是隱形的,聰明人看得清,老實人看不見。否則怎會有人先富起來,有人賺不著錢只得號稱“堅持理想”?
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一種完美境界。而窮——溫飽尚且吃力,配談什么理想!
所以我說,窮人不諱言自己窮,那才是真有救了。窮人要是嘴硬,用豬皮抹嘴,說“我很窮,但我的思想很富有”,那不是孔乙己?
會下國際象棋的都知道,在國際象棋的棋盤上,從我方到對方有一條無形的對角線,誰先占住這個對角線,誰就必是最后的大贏家。
這個對角線,沒人給你畫出來,你得自己會看。在金融界,這樣的隱形對角線有很多,專門檢驗?zāi)隳X子聰明不聰明、眼睛盲不盲。
在咱們中國,自從誕生了錢這個好東西,對它神化的有,對它贊美的有,對它鄙視的也有,但是對它能看透的人不多。
春秋時代,中國歷史上就出了最早能看透錢的人。
那不是孔子。孔子門生滿天下,而他,是一桿孤獨的旗,名字就叫“單旗”。
單旗先生也是知識分子,在春秋末年給周景王、周敬王當過卿士。“卿士”這個官,就是后代的宰相,總領(lǐng)諸臣的頂級大官。
在他那個時候,就有“貨幣戰(zhàn)爭”,他就是第一位貨幣理論家。
他的理論,到現(xiàn)在我們的央行還得遵循,不遵循,就要出亂子。
——人之偉大,就要偉大到這個程度,兩千年后,人們也離不開你?!翱准业辍爆F(xiàn)代以來至少被砸爛了三次,中國人照樣活,活得好不好另說。而單旗先生這桿旗,你要是砍了,第二天咱們就都別想活。{分頁}
他所伺候的周景王,是個窮王。因為王室衰弱,財政上相當窘迫,連喝酒的酒具都要靠各諸侯國贈送,于是他就想“鑄大錢”,以解決問題(見《國語》)。
所謂“大錢”,就是現(xiàn)在的“大面額鈔票”。不過現(xiàn)在的貨幣,只是一張紙,印上100元和印上1元,成本是一樣的。金屬貨幣時期不同,錢還沒完全擺脫稱量貨幣的胚胎,半兩的錢,一般必須重半兩,有時候含銅少一點,但總重量還應(yīng)該是半兩。
而“大錢”,就是不足值的錢,比方說,明明只有半兩重,卻鑄上“一百錢”的字樣,把一個錢當一百錢來用。周天子,自以為是金口玉牙,說是一百錢,就是一百錢!財政經(jīng)費不就夠用了嗎?
事情是否這么簡單呢?當然不?,F(xiàn)在傻瓜都知道,這樣做,豈不是要通貨膨脹!
單旗就跳出來反對。他說:這個金屬貨幣,大王啊,有重的,有輕的。重的就是“母”,輕的就是“子”,相互間是有制約平衡關(guān)系的。不管輕重,都要夠分量,也就是足值。
他教育周天子說:這貨幣是干什么用的呢?一個,是用來衡量商品價值的,就是“權(quán)輕重”;另一個,就是“以振救民”。振,同賑,也就是給老百姓買糧吃飽飯的。
貨幣的兩大功能,他都給說到了,一個價值尺度,一個流通功能。就是沒說貨幣是供大王老人家吃吃財政飯的。
這一說,就明白了吧,鑄幣的輕重,是要根據(jù)流通情況而定,不是由著大王性子來的。如果商品漲價,老百姓感覺手頭的貨幣重量太輕,買一只羊得背去好幾大串錢,那就要鑄重幣,一次拿一枚就行了。
這叫“母權(quán)子而行”。權(quán),是“根據(jù)情況而定”之意。
反之,如果物價很低,老百姓手頭全是“大票”,沒有“毛票”,買什么東西商家都找不開錢,那就要鑄小錢,與民方便,這叫“子權(quán)母而行”。
鑄多少重幣,鑄多少輕幣,大王啊,是市場說了算。
單旗說完這些,又找補一句:大王,您“廢輕而作重”,不就是想占老百姓便宜么?結(jié)果必使“民失其資”,同時也是給自己“召災(zāi)”。
民失其資可能不要緊,因為您的親屬沒有一個是民。但是國家稅收就要因為民窮而減少,您老人家的費用就會更不足了(王用將有所乏)!
您一不夠用,就要加緊搜刮,民不堪負擔,只有逃亡一途,那就有大麻煩了。
本來財政不是供您胡吃海塞的,而是有備無患的?!懊耠x而財匱,災(zāi)至而備亡”,老百姓一跑,您稅征不上來,一點風險預(yù)備金都沒有,國家就要大崩盤了!
這,就是著名的“子母相權(quán)論”。
單旗的這個理論,又叫“金屬主義論”,主旨就是鑄造貨幣要足值,不能毛。因為金屬貨幣時期,錢本身還是個物件,有原料和制造成本,工序很麻煩,利潤也不是太高,所以“錢”還是值錢的。假如面值超過實際重量,錢的價值就“虛”了。
這個理論,對后代的影響那就大了。
唐代有個政府理財家第五琦,不大相信單旗的,把這個理論演變成了“虛實相權(quán)論”,認為完全可以鑄造不足值的錢,也就是一定數(shù)量的“虛錢”,既可方便流通,又可彌補“國用不足”。
他想得美!結(jié)果,政府一當十、一當五十的“虛錢”一出來,單旗說的就應(yīng)驗了——貨幣貶值,谷價騰貴,民多餓死,第五琦也因此備受責難,下了臺。
后來宋代又發(fā)明了紙幣,錢就完全脫離了實物,變成純粹“虛”的了,一張紙而已。南宋詩人楊萬里(曾經(jīng)當過地方財政官),便又把金屬錢比作“母”,紙幣比作“子”,主張紙幣發(fā)行量要與原有的金屬幣相平衡,要保證兩者能夠自由兌換。他認為這種“母子關(guān)系”也要相權(quán)。
單旗的頭腦是一流的,能預(yù)見貨幣未來發(fā)展幾千年。可惜周景王窮怕了,不聽他的,非要鑄大錢。
不過,也有當今的學者質(zhì)疑,說周景王時代的錢,是“空首布”,也就是鏟子幣,沒有所謂大小之分,單旗的這個“子母相權(quán)”理論,可能是戰(zhàn)國人的偽托。
——就算是戰(zhàn)國人假冒單旗,也不簡單,起碼他們在那時候就懂得:不能濫發(fā)貨幣及其衍生產(chǎn)品,否則“民失其資”,國損稅收,大崩盤就在眼前!
無鹽氏因為懂政治賺了“百分利”
誰敢堂堂正正說自己是個商人?
在皇權(quán)時代,也就是“封建社會”,我們都知道,商人為四民之末,是“士農(nóng)工商”的末位,地位很低下。盡管他們房子豪華、服飾光鮮,終究還是矮人一頭。
這個排位是怎么來的?
前面不是還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因為生意做的大,與國君都能“分庭抗禮”嗎?后來商人是怎么成了賤民的?
變化就發(fā)生在兩漢時期。
西漢的司馬遷在做《史記》時,還是很重視商人的,特地開辟《貨殖列傳》,談?wù)撐鳚h前期的經(jīng)濟,并記錄了一批大富豪的生平。
他說,他所列舉的大富豪,都不是靠著爵邑、俸祿得來的錢發(fā)家的,也不是靠“弄法犯奸而富”。他們是靠著種植、漁獵、經(jīng)商,謀取利潤而致富的,“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xiāng)里者,不可勝數(shù)”。
這詞語之間,對商人還是很贊賞的。富豪固然不能勢力“傾國”,但勢傾一個市縣還是沒問題的。
到了東漢的史學家班固寫《漢書》,也有一篇《貨殖傳》,但他對富豪的評價就不同了。他說,地方上的“富民”,以財富在鄉(xiāng)里取得聲望,都有奢侈不軌的惡行,更嚴重的還盜墓、賭博,靠違法而致富。他們的行為,是“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
想來商人在那時候,正反兩個方面的典型都有,就像官員也有貪官和廉吏之分,可是班固不知為何特別仇視商人,一勺都給燴了!
班固老先生還第一次提出了“四大階級”說,即對“四民”的劃分。他的排序,是“士、工、商、農(nóng)”。應(yīng)該說,在他的觀念里,各階層只有分工不同,還沒有高低之分。
可是到后來,商人不知怎么就滑到最末一位了,變成了“士農(nóng)工商”,而且這個排序也表示了階級的高低貴賤。
看來商人地位下降,是從東漢開始的。
班固是大史學家,古代史官的言論至高無上,連皇帝也得讓三分。班固對商人的這種厭惡,深刻影響了后世,商人也就成了“為富不仁”的代名詞。
時至今日,我們的社會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重,但商人心里仍有陰影,沒有一個商人敢堂堂正正說“我是一個商人”的。因為這么說,差不多就等于說“我是一個良心讓狗吃了的人”。
還沒有誰臉皮厚到這個程度。
因此,就有許多代名詞出來,比如,“我是一個企業(yè)家”、“我是一個業(yè)者”、“我們搞實體經(jīng)濟的”、“我們搞流通的”、“我們工商界人士”,等等。
盡管現(xiàn)在的商人,一般拋頭露面的都是儒商模樣,但再怎么儒雅,也挑戰(zhàn)不了班固老爺子的權(quán)威。
“我是一個商人”——可以預(yù)言在未來100年內(nèi),所有以賺錢為職業(yè)的人,都還沒有膽量這樣堂堂正正地喊一嗓子。
幸好我本人不是一個商人,所以敢在這里大言不慚地談錢。、
下面,我們就來看中國商人遭遇的“黃金時代兼滑鐵盧時代”——漢代,錢又有了什么新動向。
漢朝一開國誰都可以自己造錢
不知大家發(fā)覺沒有?中國每過一千年,就要出一個愛折騰的皇帝,留下許多大工程,也留下萬世罵名。但往往就在他們之后,歷史便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中國古代之所以有個天威赫赫的漢朝,就是秦始皇他老人家給折騰出來的。在他執(zhí)政三十七年(前210年)這一年的冬天,他老人家在東巡歸來的途中,身體就撐不住了。第二年好不容易挪動到沙丘(今河北平鄉(xiāng)東北)休養(yǎng),最終還是一命嗚呼。
他死后,就再沒人能駕馭得了秦朝這輛超速快車了。經(jīng)過反秦大起義和楚漢戰(zhàn)爭,秦亡漢興,出來一個大漢朝。
天下雖然太平了,但這一場大亂,搞得經(jīng)濟凋敝、民不聊生。
漢高祖劉邦是個好皇帝,從他開始,連續(xù)采取了70年的休生養(yǎng)息政策。他把秦始皇的暴政都給廢了,但秦始皇發(fā)明的好東西,也基本保留了。這其中,就有“秦半兩”錢的使用。
漢初貨幣還是沿襲秦制,黃金和銅錢并用,10000枚銅錢值1斤黃金。
可是那時候國家太窮,皇帝的車駕連找四匹顏色一樣的白馬都困難,將相甚至有乘牛車去上班的,估計金子也不夠用,銅錢也不夠用。
國家無力統(tǒng)一鑄錢,怎么辦,漢高祖就允許民間自由鑄錢。
——這意味著什么?要是放在現(xiàn)代,就意味著大家可以自由印錢。
那不眨眼就都成千萬富翁了!
可是別忘了,那是金屬貨幣時期,造錢是要很高成本的。你得有一座含量豐富的銅礦、有一套冶煉設(shè)備、養(yǎng)一套技術(shù)班子,這不是誰都能干的。
能造錢的,也就兩大集團,王公貴族和富商大賈。
這是中國貨幣史上的狂歡時代——不干白不干!
造錢既然成了民間的一種產(chǎn)業(yè),又沒有監(jiān)督,當然就有人偷工減料。大款們不會白給社會做貢獻,為了利益最大化,他們就造不足值的“小錢”。這種小錢,不是面額小,而是分量嚴重不足,小到像“榆樹錢兒”,也是那樣薄,用繩子串上,一不小心就碎了!
因為它太像“榆莢”,所以老百姓都叫它“莢錢”??磥戆喙汤舷壬梢暽倘艘灿幸欢ǖ览恚馨彦X造成這個樣,可見貪心到什么程度!
錢一小,就不值錢。那時候買一石米(即漢代的120斤米、現(xiàn)在的60斤米),需錢5000枚甚至10000.枚。假如錢是足值的話,就等于1斤黃金只能買兩籮筐米。
隨著經(jīng)濟復(fù)蘇,錢的需要量越來越大。大家造錢都造瘋了,什么銅亭子銅像,都給砸了鑄錢。谷價最貴的時候據(jù)說達到十萬錢一石!
為了治理這種瘋狂的通貨膨脹,漢高祖以后的幾個皇帝,在鑄錢政策上幾經(jīng)反復(fù),先后九次改革幣制。
漢朝的第二個皇帝漢惠帝,下令停止自由鑄幣,把民間鑄幣定罪為“鑄偽錢”。呂后執(zhí)政時期,由政府統(tǒng)一鑄錢。可是到了漢文帝,又放開了口子,再次允許自由鑄錢。
漢文帝還賜給寵臣鄧通一座銅礦山(在今四川滎經(jīng)),讓他鑄錢牟利。
地方上鑄的這種錢,叫“郡國錢”。當時的吳王劉濞和鄧通最能造錢,通過鑄錢發(fā)了大財,并列富豪排行榜第一名,一個“富埒天子”,一個“財過王者”。兩家的錢遍布天下,把中央銀行都擠到一邊去了。
漢武帝一怒判了“自由鑄幣”死刑
等到了漢武帝時代,休生養(yǎng)息政策見到了效果,商人也迎來了他們在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民間豐衣足食,國家就更富了,“京師之錢累巨萬”,因為久久不用,串錢的繩子都爛掉了?!疤珎}之粟陳陳相因”,裝不下的糧食就露在外面,任其腐爛。
漢武帝財大氣粗,就忙著開疆拓土。待到幾場大仗打完,把這些家底也就給花得差不多了,財政上開始有點吃緊。
他看地方貴族和富豪在鑄錢上撈得太多,實在不像話,就決定搞貨幣改革,中央要鑄新錢與民間競爭。先是發(fā)行了一種“三銖錢”,后改為“五銖錢”,銅錢的邊緣上有一道凸起的邊,一是能夠防止錢上的文字被磨損,二是能防止不法分子把錢磨小了使用(磨下來的銅渣子用來鑄新錢)。
后來他干脆實行貨幣貶值,發(fā)行一種“赤仄錢”,面值以一當五,規(guī)定納稅和官府經(jīng)費都只能用赤仄錢。
這一下就把“郡國錢”貶值了五分之四??墒牵@個辦法也沒能把私鑄的浪潮壓下去。漢武帝終于明白:市場是不講仁義的,靠公平競爭,國家也競爭不過奸商,該壟斷就得壟斷。
于是,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他下令,鑄錢權(quán)完全收歸中央,地方權(quán)貴和富商誰也不得私鑄。
中央新發(fā)行的錢還是“五銖錢”,這次是由“上林三官”,也就是上林苑的三個機構(gòu)統(tǒng)一鑄造的,非常標準。在工藝上采用了銅質(zhì)母范(澆鑄模具),比過去用泥模先進了不少,鑄出的錢幣大小、式樣完全一樣。
這個“上林三官”,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國家造幣廠,比歐洲的最早的英國皇家造幣廠(公元887年)早了整整一千年!它的遺址,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就在陜西省澄城縣坡頭村。
漢武帝明令,“今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也就是說,其他的錢一概禁用。從此以后,歷朝歷代都把鑄幣權(quán)歸于中央,大家隨便造錢的歷史就此結(jié)束。
漢武帝這一次鑄的五銖錢,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錢幣之一,成色足,幣值穩(wěn)定,市場很認可,一直使用到了西漢末年。而且五銖錢的模式,后來更一直延續(xù)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共通行了739年,堪稱長壽貨幣。
這錢現(xiàn)在在古玩市場還買得到,大概也就兩、三塊錢一枚?! 分頁}
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私人銀行家
西漢的貨幣成熟了以后,金融業(yè)的另一方面——政府的賑貸功能也完善了,成為了一項經(jīng)常性的制度。
從西漢的古籍上,我們第一次看到了有“振貸”這個詞。由此可知,賑貸一詞的“賑”字,最早是寫作“振”字的,振,就是“使之重振”、“讓人挺起腰板來”之意。
當時的政府還鼓勵富豪以私人身份賑貸,借錢給貧民發(fā)展生產(chǎn)。《漢書》上記載,漢武帝為了表彰私人賑貸的典型,曾要求地方上把有關(guān)名單報給他。
那時的賑貸,主要是口糧和種子,有時政府也貸給貧民耕牛和農(nóng)具。農(nóng)業(yè)大國的君主,多少還知道一點農(nóng)民的疾苦,有的會適當免除窮人的債務(wù),規(guī)定凡是貸了種子但沒有收獲的,“皆赦之”;凡是因災(zāi)害收成不好的,“勿收責(債)”。
看來那時候的窮苦農(nóng)民,偶爾也有賢明的皇帝給罩著。
民間的高利貸專業(yè)戶,在西漢也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在首都長安附近就有一個金融市場,專門供人做放貸生意。放貸專業(yè)戶被稱作“子錢家”,這應(yīng)該是我國最早的私人銀行家。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貴族兼職放貸不同,他們就是專門干這個的。
“子錢家”里面的佼佼者,也有名揚后世的。
漢景帝三年(前154),國內(nèi)爆發(fā)“七國之亂”,也就是皇帝的親戚鬧著造反。那位鑄錢發(fā)了大財?shù)膮峭鮿㈠ǎ郧寰齻?cè)為名,首先反叛,緊接著楚、趙、膠西、膠東、菑州、濟南等六國諸侯王相繼造反。
中央政府在出兵征討他們時,也征召了一批住在長安的王公貴族從軍。王公貴族們要自備軍需,錢不夠,就向“子錢家”借。
但是當時的形勢不明朗,誰勝誰負還不一定。許多“子錢家”猶豫觀望,怕政府軍萬一敗了,借出去的錢可就打了水漂了。
只有一位銀行家無鹽氏有政治頭腦,他看出諸侯王“以下犯上”成不了大氣候,果斷借出一千金。
形勢發(fā)展果然如他所料,三個月后“七國之亂”就告平定。無鹽氏開始收回本金和利息,一年中竟然收息10倍,也就是1000%的利,一下子成了關(guān)中巨富。
可惜這位成功的私人銀行家,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只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復(fù)姓“無鹽”。
除了銀行家放高利貸之外,有的商人也兼放高利貸。在魯這個地方,有位冶鐵商人叫曹邴氏,在當?shù)氐教幏刨J或賒銷,大獲成功,甚至影響了當?shù)匕傩盏膿駱I(yè)觀念,家家都以經(jīng)商為榮。
在利益驅(qū)動下,有的王侯貴族也參與放高利貸?!稘h書》記載,一個“旁光侯”(這個爵位太難聽),就曾因“取息過律”被免了侯爵;另一個陵鄉(xiāng)侯,也因“貸谷息過律”而被免去爵位?!斑^律”,就是超過法律規(guī)定,看來那時候法律對利率還是有限定的。
有的貴族自己不放貸,但利用權(quán)勢幫高利貸者討債,然后參與分利,就跟現(xiàn)在有的“大蓋帽兩頭翹”一樣。
在高利貸的逼迫下,貧苦農(nóng)民幾乎是沒有活路。漢文帝時,大臣晁錯就報告說,農(nóng)民為了繳納沉重的國家賦稅,有家產(chǎn)的,半價賣掉用以繳稅;沒有家產(chǎn)的就只好借高利貸。借貸的利息是一倍,也就是100%的利!還不上,估計就要家破人亡。
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子。據(jù)司馬遷估計,漢代各行各業(yè)都有20%的利潤,放債也不例外,大致就是這個利率。
古代的商業(yè)發(fā)達以后,當然也會出現(xiàn)商業(yè)信用,也就是賒銷賒購。這方面最早的記載見于秦代。
劉邦還沒拉隊伍起義時,是秦朝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干部——泗上亭長。他那時經(jīng)濟狀況不大好,就經(jīng)常向小店老板賒酒喝,還留下了債券。傳說店家看到他醉臥時身上有龍紋,知道絕非凡人,于是紛紛“棄責”,不敢向他要錢了。
在出土的“漢簡”(漢代文書)中,關(guān)于賒購的記錄很多,而且有的還是債券,上面寫有賒購人姓名、住址,賒購的物品名稱和價款,此外還有證明人的姓名,非常正規(guī)。
到了此時,現(xiàn)代意義上的金融業(yè),在西漢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除了沒有儲蓄銀行,什么都有了。
對公務(wù)員來說,漢朝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為漢朝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工資制度。秦朝以前,干部是怎么發(fā)工資的,大概都稀里糊涂,漢朝才明確了各個級別的“薪俸”標準。但那時候不是發(fā)月薪而是發(fā)年薪,不是發(fā)錢而是發(fā)糧食,干滿一年才給。
到了東漢,除了發(fā)糧食以外,也發(fā)給一點錢。唐以后,官俸大部分發(fā)錢;到了明朝中期改為完全發(fā)錢,跟現(xiàn)在一樣了。
至于我國現(xiàn)代一般實行的“月薪”制度,則是起于南朝的宋。在年薪時代,官員的俸祿是在農(nóng)歷節(jié)氣“芒種”這一天發(fā)放,如果沒等做到芒種就辭官了的,年薪歸接任者所得。
這樣的規(guī)定,大概有保護農(nóng)民利益的考慮在內(nèi),讓想走的官員起碼布置好了春耕工作再走。
由此可知,年薪是比月薪更古老的工資制度。但是風水流轉(zhuǎn),如今拿“年薪”又成了時髦事。比較牛的白領(lǐng)談到自己的收入,一般都講年薪是多少。
——我們往往以為自己在創(chuàng)新,其實不過在復(fù)古。人的腦袋就那么大,撐死了能創(chuàng)多少新出來?
古人早就找到了解決“三農(nóng)”的辦法
到了西漢,古代貨幣就算進入了成熟期,貨幣的形狀、鑄造、發(fā)行和信用都穩(wěn)定了下來,人們開始感覺到了“錢”的可靠——爹親娘親,不如自己的錢親。
我們在小時候,大概都用過存錢罐,攢點零花錢。這東西的學名叫“撲滿”,就是在西漢時期發(fā)明的。一般都做成小動物狀,錢裝滿后,要砸碎了才能拿出來。
古代有一本專門記載西漢風俗的書籍《西京雜記》(相傳為東晉葛洪著),說撲滿是用陶器做的,有入口、沒出口,把錢塞進去,“滿則撲之”。撲,就是摔碎。
中國在光緒皇帝之前,沒有銀行,老百姓想儲蓄,大概都用的是這個撲滿。
是啊,把錢存起來,比什么都牢靠。這經(jīng)驗就是在今天也有效。那些不相信儲蓄、老想著玩花活一夜暴富的,就打落牙齒往肚里吞吧。
錢這個東西,不好玩,不能馬虎對待。古代的人,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明白這個道理。戰(zhàn)國時有人偽托齊國的大政治家管仲之名,寫了一本《管子》,里面所說的貨幣理論,就相當成熟,說的幾乎就是秦漢時代的貨幣現(xiàn)象,所以也有人認為這《管子》里,起碼有一部分是漢朝人寫的。
研究《管子》,會有驚人發(fā)現(xiàn),古人在那個時候就基本解決了令當今官員頭痛欲裂的“三農(nóng)”問題。
《管子》里提到了一個“環(huán)乘之幣”的金融政策,當是秦漢時期曾經(jīng)實行過的農(nóng)村信貸措施。
所謂“環(huán)乘之幣”,說白了就是農(nóng)業(yè)基金。這個政策,要求各郡縣官府摸清上、中、下三類土地的畝數(shù),摸清各農(nóng)戶人口數(shù),然后設(shè)立一個貸款基金。到春耕時,按照不同等級、數(shù)額給所有農(nóng)戶發(fā)放種子貸款。
到秋收時,農(nóng)戶留足了口糧后,要按照政府規(guī)定的價格,向官倉出售剩余糧食。
如果貧戶歉收,連口糧都不夠,官府還要發(fā)給口糧貸款,總之讓你能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不至于餓死。欠款就先欠著,總有一年你能緩過勁來,成為余糧戶。
這個“環(huán)乘之幣”所期的作用,一是能保證生產(chǎn),二是能控制糧價,三是能救濟貧戶,四是能控制住一個地區(qū)的貨幣流通規(guī)模。
古代的農(nóng)村可能比較好管理,就這么一點“環(huán)乘之幣”,便解決了幾乎所有的“三農(nóng)”問題。
——沒有逃荒的,沒有種不起地的,沒有糧價的非正常波動,沒有農(nóng)村地區(qū)的通貨膨脹,沒有奸商插進來上下其手。
這種以貨幣基金來刺激生產(chǎn)、控制市場價格與貨幣流通量的辦法,是我們老祖宗的獨創(chuàng)。歐洲還是在一戰(zhàn)以后,才開始采取這種辦法的。
還要說一下,“環(huán)乘”一詞的“乘”,是“利用”之意。環(huán)乘,就是循環(huán)利用。
看了這個例子,我們可能會有一點震驚——
古人與今人,究竟誰更聰明?
秦與漢,都是統(tǒng)一的農(nóng)業(yè)大帝國,能管住這么大一個國家的,絕非無能之輩。
農(nóng)業(yè),是一門精巧的行業(yè)。管理農(nóng)業(yè),一不能蠻干,二不能愚蠢。
《管子》的“環(huán)乘之幣”講得多么好啊!可惜,古時的貨幣基金是用來惠民的,而今天的貨幣基金是砸老百姓的錢不心疼的。
“基民”朋友們對這個,大概體會最深。
總之《管子》這部奇書,閃光之點不止一處。它還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貨幣量數(shù)說”。這是一個現(xiàn)代金融學的概念,用《管子》的話說,就是“如果國幣有九成在國庫,一成在流通中,幣重而萬物(商品)輕。如果全部國幣都放出來,則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可以通過控制貨幣投放量,來調(diào)節(jié)商品價格、平衡供需關(guān)系。在流通領(lǐng)域里投放的貨幣少,商品就不活躍,且價格偏低;投放的貨幣多,商品就增多,物價也會上漲。
這個理論,在當今就叫做“貨幣量數(shù)說”。歐洲人在16世紀才意識到這一點,比我們老祖宗晚了起碼1600年。
現(xiàn)在不是老愁著不知怎么辦才能拉動“內(nèi)需”嗎?
——你不放錢出來,怎么拉動“內(nèi)需”?銀行捂著錢袋子不敢撒手,生怕搞亂經(jīng)濟,那經(jīng)濟怎么能保持高速增長?企業(yè)怎么能有生產(chǎn)熱情?老百姓怎么能有購買的欲望?
這道理,用不著老祖宗教吧?
《管子》里多處提到了“幣上谷下,幣下谷上”,也是同理。錢不放出來,物價就上不去。錢放出來了,東西也就值錢了。只因為房地產(chǎn)一個行業(yè)瘋狂抬價,就收緊了所有的錢袋子,是為不智。而且,房價的瘋長,也是你對這個行業(yè)放款太多所致,豈有他哉?
(未完待續(xù))
提示:文章內(nèi)容僅供閱讀,不構(gòu)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 無相關(guān)信息
-
-
商協(xié)會運營的“王牌”是什么
-
易羊:吸引定律與辟谷
-
神清氣爽的養(yǎng)生法——辟谷
-
初代“網(wǎng)紅”羅永浩的IP變現(xiàn)史
-
一個寵物IP如何打破天花板
-
一頭“獅子”的IP生意
-
IP是如何持續(xù)吸引年輕人的
-
IP即生意:如何做好IP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