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監督,有的領導干部自覺接受,甚至主動創造條件,有的則選擇了躲避、拒絕。于是,有人說,前者體現境界,后者缺乏胸襟。這樣評價干部,不能說不對,但還沒有說到事情的本質。
接受監督,是一種胸襟氣度,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更是一種必備的政治修養。應當承認,人們一般都比較喜歡恭維之語,反感逆耳之言。這是人之常情,超越它需要個人的道德修養,使胸懷變得寬廣,使境界得以提升。但領導干部不是在為自己干事,受權于民,所為者公,不可自比于一般人,應把一般的道德修養,上升為必須的政治修養。不少領導干部,想干事時愛聽正面的設想,不愛聽負面的告誡;干事之中愿聽激勵、鼓勁的分析,不愿聽直率的批評;干成事后想聽肯定、褒揚的評價,不想聽不同的說法。但忠言逆耳,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好話壞話都應樂于聽、善于聽,做到聞過則喜,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聽批評就跳,老虎屁股摸不得,首先就是政治修養不夠的體現。
領導干部是治國理政的關鍵力量,接受監督則是領導干部重要的執政素質。有權力的地方必須有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權力運行中的一條基本規律。從毛主席當年那句“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到一些國家謀求“把權力關進籠子”,都是對這一規律的科學認知。從根本上來說,監督特別是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是對權力運行的提醒和督促,促使領導干部重新審視決策和舉措,去及時修正錯誤。躲避、拒絕監督,也就失去了一種寶貴的校正機制,失去了一道安全的屏障。領導干部不具備接受監督的執政素質,就容易出現腐敗和失誤,最終都會動搖政府的公信力和執政的民心基礎。
接受監督體現的是一種政治文明,因而也是領導干部基本的文明素養。群眾監督權的彰顯,輿論監督的勃興,是政治現代化的一大標志,也是善政和善治的重要保障。監督不是源自不信任,也不是和誰過不去,而是政治走向文明的內在需要。隨著時代的深刻變革,監督日益走向常態化、全天候。領導干部只有順應這種大勢,習慣在各方監督之下謹慎干事,方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領導干部也只有自覺接受監督,勇于創造有利于監督的社會環境,建立一種良性互動的監督機制,使每一項決策、制度和措施都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識、反映民意,方能擔當大任,也才能贏得公眾的支持與擁護。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把接受監督作為政治修養、執政素質和文明素養來培育,這也是領導干部應當上好的一課。
責任編輯:魏永青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