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举直播平台_日日视频激无码,强奷漂亮脱肉丝袜无码视频,滋润新婚同事小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首頁 > 要聞>正文
  • 吳曉波:靠什么拯救商業人生?

  • 責任編輯:cbmag 2010-09-21 08:00:00
  •   近日,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來中國,邀約中國企業家參與一次慈善晚宴,去還是不去,現在已經成了商業界的一場“茶杯里的風波”。

      讀著這條新聞,我突然想起一則軼事。1948年春天,《國史大綱》的作者、無錫籍歷史學家錢穆應邀到榮德生創辦的江南大學任教。錢穆問當時的中國首富榮德生:“畢生獲得如此碩果,有何感想?”榮答:“人生必有死,兩手空空而去。錢財有何意義,傳之子孫,也沒有聽說可以幾代不敗的。”接著,榮德生突然提到他在南通修建的一座大橋,他說:“一生唯一可以留作身后紀念的就是這座大橋,回報鄉里的只有此橋,將來無錫人知道有個榮德生,大概只有靠這個橋?!?/P>

      去年我訪無錫,當地人帶我遍走榮家遺跡,花枝爛漫的梅園,已成廢鐵的工廠,依然屹立的是石橋。榮德生果然說對了。當財富已經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消費和享受之后,它的擁有者將如何處之,這是一個比創造這些財富更為艱難的命題。

      從來沒有人因為富甲一時而長久地被人們紀念,相反,人們常常提起的是他對待財富的態度及相關的細節。我曾經編著過一本《首富》,寫的是全球當今三十個國家的首富。一定要為這些富豪尋找一個共同的精神特質的話,就是他們無一例外地將財富與慈善結合在了一起,無論是發自內心的,還是做做給世人看的。一半以上的首富是他們國家中最大的慈善捐贈人。

      在中產階級仍很落后的國家,都曾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盛行不擇手段地通過賺錢牟取私利,這幾乎是一個無法超越的階段。而成熟商業社會的標志則是,人們從物質的追逐中脫離出來,去發掘生命中另外一些抽象、形而上的價值。一個國家如此,任何個人也不例外。

      這十多年來,我讀得次數最多的書是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韋伯第一次揭示了禁欲主義新教倫理與商業精神的淵源關系,他論證了為什么很多企業家畢生為積累財富而奮斗但卻對這筆財富的消費不感興趣。韋伯認為,那種源于達爾文宿命學說的生命觀念,使得那些人勤儉、自律、誠信、清潔、對單純娛樂非常厭惡,對勞動的熱愛對應成為“上帝感召中的使命感”,他稱之為“新教精神”,而這正是現代西方經濟成功的精神起源。

      在這本小冊子里,韋伯反復言及的大概只有兩個詞:貪婪與控制。他說:“只有超乎尋常的堅強性格才能使這樣一個新型的企業家不至于喪失適度的自我控制,才能使他免遭道德上和經濟上的毀滅?!?/P>

      對財富的貪欲確實是企業家的最大敵人。如何克服,他的藥方是新教倫理。讀到這里,就一直讀不下去了。因為,中國人從來是入世的。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情結的國家,我們從來沒有抽象的形而上的信仰。千年以來,我們從來只相信現世,即便是匍匐在香火繚繞的廟堂,我們還是在乞求佛祖讓我們今世身體健康、財源廣進,而來世能夠投胎進富貴人家。

      我們從來沒有原罪感,沒有人生而為了贖罪的道德前提,沒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在盧梭看來,這是公民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起點,那么靠什么來拯救我們的商業人生?我們現在有的是:制度的約束,這能解決一些問題,但很多商業行為是完全邊緣化的。我曾請教過很多人,哈佛大學的杜維明告訴我,答案是新儒家倫理。他順手寫下北宋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但是,張載的立心、立命及開太平跟平頭百姓有什么關系?我在無數個鄉村和讀本中行走。黃河青山,中國人千百年來信仰的是什么?他們認為什么是足以流傳和讓他們為之犧牲的?我期望得到的答案,好像仍然在大霧彌漫之中。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無相關信息
  • 朱先春:企業創造高績效的核心要素是人本動力
  • 劉青萍:引領世界500強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 陳俊長:以核心技術提升易司拓的行業領導力
  • 李 雄:資本運作者要保持行業領先的專業意識
  • 謝 琨:錢塘天譽“士族大宅”的創建者
  • 外貿風險管控要突出全過程信息識別與整合
  • 出口型企業要有效平衡電子商務的雙重影響
  •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怎樣避免成為“背鍋俠”
  • 主編推薦 ...
  • 打扮家斬獲“2021年最具創新力家裝平臺”榮譽...

  • 一對一輔導前十名大智教育給出高中學習方法,建議收藏...

  • 潮動蓉城,中石油攜手舒達源亮相成都國際車展...

  • 滾動新聞 ...
    新聞排行 ...
  • 風險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于我們 | 雜志簡介 | 法律聲明 | 廣告刊例 | 聯系我們
        E-mail: cbmag@163.com  律師團隊:北京正大律師事務所  聯系QQ:360737408
    (C)版權所有 中國商業期刊網     京ICP備13034703號-3

    1. <sup id="9gk0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