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的方向
文/陳清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
中國廉價知識性的人力資源是產業領先的一個亮點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中國產業遇到的困難,外因是國際市場驟然收縮的沖擊,內因是我們經濟增長方式落后,產業升級滯后,以及由此造成的諸多矛盾爆發。比如一般加工業產能過剩,布局分散造成了結構性的低效率,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污染,高耗能兩高行業結構失衡。現在可以看到凡是中國要進口什么,國際價格就上漲,凡是中國能出口什么,國際價格就下跌,進口和出口形成一個很大的價格差,這個剪刀差實際上就是財富的外因。
形勢的變化告訴我們,那種依賴資源、依賴投資以量的擴張實現增長的條件逐漸在消失。經歷這場危機我們更清楚的看到,中國經濟實際上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支撐傳統生產方式那些條件正在弱化甚至在消失,而新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并且已經展現出了良好的前景。比如土地、礦藏、水等自然資源由比較充裕變為稀缺,一般加工制造普遍產能過剩,投資擴張的空間已經逐漸消失。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節能減排壓力加大,環境成本內部化大勢所趨。階段性和結構性勞動力短缺已經顯現,勞動工資面臨上升壓力,新勞動法實施,社保制度健全使勞動成本呈上升趨勢。過量的外匯儲備面臨本幣升值的壓力如此等等。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新的比較優勢已經顯現。比如完整的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產業規模化格局逐步形成,國企改革取得突破,民營企業成長,初始資本積累完成,在全球化和市場化競爭中,企業家隊伍經受了鍛煉,逐漸走向成熟。再比如政府對科技的政策投入和資金投入增加,企業研發能力提高,自主創新的欲望在增強。
如果說過去三十多年我們靠廉價的資源,較大的環境容量和無限供給勞動力創造了中國制造奇跡的話,那么在今天,如果我們能有效的利用勞動者教育和培訓程度普遍提高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數量龐大的,知識性人力資源的優勢,就可能在智力勞動密集,和智力與技能雙密集的新興產業建立自己的優勢。其中,智力密集程度一般發展中國家做不到,而技能勞動密集程度發達國家又做不起的領域,是創造中國產業競爭力的廣闊空間。這正是中國產業擠入全球領先地位的一個亮點。
比如華為、中興、騰訊、麥瑞等等這些企業正是利用中國廉價、聰明、勤奮的工程師所創造的研發優勢奠定了自己的國際競爭地位。在我們這樣一個欠發達的國家,這些公司可以擁有幾千,甚至幾萬名研發工程師,這在發達國家是難以想象的。華為的技術專利申請已經躍居世界第一,而比亞迪等在勞動雙密集行業取得了成功,現在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正是看中了中國廉價知識性人力資源的優勢。
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進入了井噴階段
我國在一些領域面臨技術產業突破的臨界點,較長時間以來,中國產業發展主要依靠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的技術和經驗,不斷在重復著技術模仿、產業跟蹤、商業模式復制、大規模接受產業轉移的現象。比如電視機、PC機、互聯網、移動終端、DVD、以及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在技術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情況下,這種接受產業傳遞的發展方式,不僅促進了我們的經濟增長,而且使我國產業和企業的技術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通訊行業從七國八制全面引進,到自主創新的突破,到打入全球市場和進入全球技術領先行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但是這樣的案例并沒有更多的重復,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消耗如此之多的資金,引進如此之多的技術,而主要技術仍受制于人,技術對外依存度仍高達50%左右。在缺乏自身技術來源和技術判斷能力的情況下,一些企業規模越做越大,這樣就積累了巨大的風險。當正在應用的技術一旦升級,原有的產能很快變成了一堆廢銅亂鐵。從錄像機、VCD到DVD,從彩色顯象管到平面電視,從彩色膠卷到數碼相機等等,我們親身經歷和目睹了一幕幕產業殘局。
進入新世紀,國家鼓勵實施創新的政策,各地科技園區得到了發展,針對技術創新不斷跟進,政府投入逐年增加,這些措施效果現在逐漸顯現了,科技興起,特別是中小企業迅速發展。據中關村管委會掌握的情況,中關村約有一千家科技企業達到或接近創業板上市的條件,而深圳科工貿和信息委信息顯示,該市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的后備企業達到1100家,其中300家已經啟動跟蹤服務。深交所綜合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員做出如下判斷,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進入了井噴階段,種種跡象表明我國正進入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期,已經到了由技術模仿跟蹤,轉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求發展,進而向產業化發展,爭取獲得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階段。新一代移動通信、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基礎芯片、無線寬帶、高速鐵路、高溫氣冷堆、新一代客車、節能火車、節能環保、生物工程等許多技術和產業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有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了產業化突破的臨界點。
我國已經有門類齊全的產業化能力,資金特別充裕,特別是有世界最為旺盛的市場需求,如果我們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改善創新環境,改革那些障礙產業化進程的體制因素,那么就有可能出現活躍的創新活動,與產業升級互動的新局面。一些產業將進入全球領先地位,與此同時將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迎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期,使轉變增長方式的多元訴求以產業升級為載體轉變為現實。
產業升級大勢所趨 中國應對科技革命有一個再認識
對中國來說產業升級大勢所趨,產業升級有三個方向。
第一、產品技術的換代升級,比如由軟盤存儲期升級為U盤和光盤,由含氟冰箱升級為無氟冰箱,彩色顯像管升級為平板顯示器等,這就是技術換代升級。
第二,產業鏈上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領域的延伸,比如由一般加工制造向關鍵零部件、關鍵裝備等高端制造延伸,向上游的研發產品設計、技術專利、技術集成等延伸。這些上下游經濟活動就是現代服務流。
第三、發展新興產業,是基于重大發現和發明而產生的,將改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那些新產品和由此產生的新的產業群。比如環保產業,生命科技,新興材料等。在產業升級三個方向中,新興產業可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新興力量。商業模式還存在不確定性的階段,這恰恰為我國技術追趕和彎道超車創造了條件,當前國家特別注意新興產業發展的原因,產業升級三個方向都非常重要,但是關鍵的升級的路徑選擇,產業升級本質含義是在產業鏈上升級。無論是新興產業還是換代產品,固守低端制造環節所謂新興產業,那是他人的新興產業,不是我們的新興產業。由老產品低端制造變成新產品的低端制造,即便產品升級了,也是他人的產品升級,對我們來說打工的地位沒有改變,不能使我們分享產業和產品升級帶來的前進力。為此,發生新興產業,要防止將其演變成新一輪的招商引資,兩頭在外升級版的擴張,以及新一輪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爭項目擴大投資的運動。
第四、發展新興產業的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新興產業由科技成果轉換而成,新興產業的競爭是技術創新能力的較量,發展新興產業的基礎,必須立足于自主知識產權和掌握核心技術。沒有核心技術就無從談論信息產業,技術受制于人,就沒有屬于自己的新興產業。現在中國產業的弱勢主要不是產業規模,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缺乏自身的技術來源,培育后危機時代中國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就是要切實把科技放到第一生產力的高位,中國應該對科技革命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有一個再認識。
產學研結合要揚長避短 不能光靠政府安排
探索產學研結合的途徑,從知識創新,到轉化為可應用的技術,再到產業化,這是一個知識產業升級的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個體系完善和有效程度,直接影響產業發展的技術來源。
大型企業盡管在原始性創新上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強大的產業能力和在復雜的技術集成中的重要地位,卻是其他任何機構所無法替代的。一個復雜的商品,它涉及到研發、工藝、材料、配套、檢測、裝備等技術難題,還涉及到投資、供應鏈、市場營銷等眾多領域,大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往往表現為把復雜的技術匯集在一起,將先進的技術成果集成,并轉化為面向千家萬戶有品牌支持的主流終端產品。比如改變世界的移動電話,引起社會關注的混合動力汽車等,都不是直接發明出來的,而是將已有技術集成后再創新,并通過產業化而形成的。因此,大型公司必須擁有強大的核心技術和技術能力,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能敏銳的捕捉全球相關的技術信息,善于發現技術的市場價值,具有從全球獲取技術資源的本領,并具有將新技術集成與特定產品的技能。
大學和企業兩張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兩者間缺乏一個結合的平臺,實際上在知識創新和產業化之間,是一個廣闊的地帶,在這個地帶要完成的是將創新的知識轉化為大量多種多樣的可應用技術,而在這個轉換過程中,最為敏銳,最為活躍,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那就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產學研結合可以有多種形式,國家大型的專項是聚集產學研科技力量的重要平臺,但這是個別案例。企業對學校做課題委托有的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能選出雙方都滿意的課題的數量卻非常有限。硅谷和一些成功的科技園區的成功經驗,依托市場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技術服務,靠它們的支撐和撮合,眾多創業者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圍繞院校,吸納院校科技合力,吸引院校留出的人才,并發揮技術創新聚集效應,為大型企業技術集成提供充足的技術要素,這是產學研結合多種形勢中一個強有力的紐帶。
因此,產學研結合,不是靠政府來安排,是在政府提供的政策環境中,院校、科研機構、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在市場作用下各自發揮比較優勢、自由選擇的結果。產學研各有各的優勢,都應該揚長避短,大學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都要自己做技術轉換,中小企業的每項技術轉換成果并不一定都要自己去產業化,而大型企業所需的技術也并非每項都得自主研發,通過市場的對接,大學的技術擴散效應,為哺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了乳汁,中小企業豐富的創新成果,又為大型企業技術集成提供了資源,而大型企業則將大量的分散的科技創新成果,經集成、整合、再創新之后推向市場,創造社會價值,實現新產品層出不窮,產業升級不斷發生的局面。比如硅谷中小企業技術來源,大多和斯坦福大學有關,世界路由器的巨頭思科,著名的醫藥公司輝瑞,以及西門子、飛利浦等公司,都是在不斷集成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成果中占據了行業領先地位。
中小企業不強壯 發展新興產業只能是一場虛火
從世界產業發展的歷史來看,無論從計算機、互聯網無線通信,還是光復發電、新能源汽車,任何一個產品都不是靠一項專業一次技術突破就能發展起來的,而是需要依靠相關配套技術逐步完善產品,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同時還需要大量微細的創新開拓業務范圍,擴展新興產業的領域,強化新興產業的滲透率,無論將一些原創性技術產品化,還是探索一些新的商業模式,科技型中小企業都承擔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在新技術出現的時候,大企業往往創新動力不足,習慣性的依賴其成熟的產品和成熟的市場,希望進入新市場的中小企業更愿意挑戰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項目。在實際運作中,小企業的激勵機制更加有效,創業者通過開發產品實現成功的欲望更強,甚至把身家性命發展前途都壓在創新事業上,而雇員也有強烈的動機來支持企業的創新成功。事實上,即便在大型企業十分強盛的美國,80%以上技術創新成果仍然來自中小企業,我國最近幾年新興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技術突破,大多出自于民營科技企業,特別是廣大的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原始知識創新轉化為市場可接受產品的最佳載體,大型企業則是通過技術集成再創新,實現產業化的主力。按照傳統的做法,當一些產業被國家重視的時候,政府往往會制定相應的產業規劃,設定發展目標,明確重點支持的領域,同時也會設立若干門檻作為提供資金稅收等支持的條件。而中小企業,由于其規模,業績和與政府的關系所限,多數情況下達不到政府設定的規模和技術門檻,很難得到政策的支持,新興產業在發展之初需要一個多元市場結構,中小企業作為市場新進入者,是市場轉軌最重要驅動力量,但是在市場準入上,既會受到現有壟斷大型企業的打壓又會受到傳統體制和政策的約束,這就限制了經濟增長潛力的發揮。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不乏創新的激情和努力,但是一直處于弱勢,政策歧視,市場準入難和融資難等瓶頸仍沒有打破,中小企業強壯不起來,發展新興產業只能是一場虛火。
(本文是陳清泰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第八屆國研·企業發展高層論壇”和“第三屆國研·企業發展圓桌會”會議上的講話,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