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举直播平台_日日视频激无码,强奷漂亮脱肉丝袜无码视频,滋润新婚同事小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首頁 > 專題>正文
  • 比照日本,中國經濟會出問題嗎?

  • 責任編輯:cbmag 2010-05-11 08:00:00
  • 比照日本,中國經濟會出問題嗎?
    文/木棉小樹
      企業制定戰略時,一定要通過和行業標桿企業的對比來尋找從一般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的規律,然后再和自身的情況進行對照尋求解決之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既然我們是國家,其他國家也是國家;我們是市場經濟或者正在向市場經濟努力邁進,其他國家也是市場經濟。這樣就具備了比較的基礎和前提。
      作為一個企業,成功可能會有偶然因素,任正非說過,華為進入電信領域是因為“無知”。但一個企業的失敗一定會出于必然,有時候失敗的教訓比成功的經驗可能更有價值。    
      之所以選取日本作為參照對象來比較,還基于日本和中國同屬于東亞文化圈,在地緣上又十分接近;日本人口1.27億,國土面積37.8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是中國的1/25,人口是中國的1/10弱。資源匱乏,耕地面積只占國土面積的11.1%,在人口密度和資源占有方面和中國有神似之處。日本從戰后到80年代,在經濟上“大干快上”30年,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在經濟上也同樣“大干快上”30年,一舉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進出口都對兩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自1985年日本與“西方列強”簽下“廣場協議”之后,經濟開始盛極而衰,至今未能恢復元氣;1990年前后,日本的不動產和股市泡沫達到頂峰時,以不動產價格計,10個東京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日本人當時在美國大舉買房置地,風頭一時無兩。而現在有人測算,同樣以不動產價格計,10個北京也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打架”之后的狀態
      在開始對日本經濟分析時,我很想知道日本在二戰結束之后在經濟上是什么樣的狀況。
      首先,仗都是在別的國家領土上打的,除了被美軍扔了兩顆炸彈基本上都是遠離本土,但發戰爭財是免不了的。  
      其次,我認為戰爭終歸是一種反人類的非正常形態,一個經濟體一旦置于戰爭狀態下,其資本配置一定會發生極大變化從而導致效率的變化。而從戰爭狀態再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也一定會付出成本。
      1937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DP)只有66.6億美元,低于當年中國的GDP136億美元,然而日本1944年GDP高達175億美元,在7年戰爭期間實現了和平時期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達到的經濟增長。戰后日本精確統計了其本土的經濟損失,損失的每一座工廠、每一棟民房,甚至每一幅字畫都做了精確統計,結果是日本“一般國富”損失額達25.4%。 戰后的日本工業基礎和1937年相比大約高出一倍。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DP)也從中國的一半,趕上、甚至略微超過了中國。  
      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朝鮮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后經濟的復蘇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侵朝美軍大量向日本廠商進行軍事訂貨和購買廉價勞務,使日本企業積存滯銷的1000—1500萬日元庫存產品一掃而空,并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據統計,從戰爭爆發到1953年,這種特需收入為12.8億美元,廣義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末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產。可以說朝鮮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藥。
      還有一種說法是日本在戰爭中也遭到重創,經濟上的混亂狀況一直持續到1947年。該年由著名經濟學家都留重人主持編寫的日本第一部《 經濟白皮書》承認“政府、企業、家庭皆有虧損”。二戰中,日本國民財富的45%以上毀于戰火,40%的城市建筑成為瓦礫,失業和半失業人數達到1300萬,失掉家園和流離失所者達3000萬。以戰前1935年日本工礦業生產水平的100%計算,1946年下降到28%,工業設備90%被閑置,生產資料的生產僅為10%,消費資料的生產為30%,農產品1945年僅及1937年的一半左右。這是關于日本面臨的經濟困境的寫照。
      也就是說,查找到的資料說法有矛盾的地方,無法去追究真實準確的情況。但我們知道日本當時既發了財,也面臨很大的困難,“危”和“機”并存即可。
     
    大干快上二十年
      中國近三十年的經濟增長和日本在戰后到70年代的增長更為相似,日本在1973年時的人均GDP為2964美元,和中國2009年人均GDP3000美元十分接近。
      日本從戰后到1973年是經濟高速增長時間,因為這20年日本的GDP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9%。在此期間,投資率也是日本最高的階段,平均為33.48%,消費率為65.94%。1974年到1990年這段時間其經濟增長趨于緩和,在此期間投資率下降到30.89%,消費率略有增長,達到67.78%。1991年開始,日本泡沫經濟破滅,GDP增長率急劇下降到1.46%,投資率下降到28.75%。
      從整個期間來看,投資率下降了14.13%,消費率增長了5.58%。如果從這個比較來看,日本經濟的衰退顯然和投資率的下降有關。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等收入國家的投資率最高,平均為25%。以這個標準來衡量,日本的投資率在1990年之前一直是比較高的。
      從經濟增長和投資率的關系來看,日本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日本經濟在經濟起飛階段的高投資率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而日本在將近50年的時間里消費率的變動只有3.68個百分點,從這個數字來看,消費的下降與日本經濟的增長沒有明顯的關系,因為日本的消費率幾乎長期穩定。
      有一個指標用來形容經濟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叫做外貿依存度,就是用當年的進出口額除以GDP的總額所得出來的值。日本在1973年以前,外貿依存度一直在20%上下波動,只是在1970年到1973年之間出現一個大幅的提升,但是一直到2006年也從來沒有超過30%。但在1985年日元開始升值之后其外貿依存度急劇下降,直到1994年才開始逐步回升。
      根據上面三個時期的投資率和消費率,我計算出三個時期的凈出口率,就是用出口減去進口后的數字除以GDP總額分別是:0.58、1.33和1.63。
      為什么會說投資、消費和出口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所謂GDP,從生產的角度來看,通俗地講就是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所生產出來的所有新增產品,并且這個交易還必須能夠被準確計量和統計,比如東莞的有些產業盡管非常有競爭力但仍然沒有計入GDP。用于產品只可能有三個去處:一被買走用于投資了,比如水泥被買走蓋樓;二是被老百姓消費了,比如衣服和食品等消費品;三就是賣給外國人。所以投資、消費、出口額減去進口額三者加起來就等于GDP,知道其中任何兩者的比重就可以計算出第三者了。
      盡管凈出口占GDP的比重非常小,但日本在此期間凈出口率的比重提升速度一點都不慢,第二個階段是第一個階段的2.29倍。根據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的資料,1978年—2005年間,發達國家中的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的年均凈出口率分別為-2.7%、1.6%、0.4%和-1.7%;發展中國家中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埃及的年均凈出口率分別為0.6%、-2%、2.7%和-6.7%。日本的凈出口率在當時的世界上屬于比較高的。
         因此可以說,日本的出口對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日本主要通過高投資和出口促進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鑒于日本在33.48%的投資率下取得了年平均9%的增長速度,說明日本的投資效率很高,至少比中國高很多(中國1978年到2006年期間的平均投資率為39.4%)。鑒于日本在外貿依存度比中國低很多的情況下取得了9%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說明日本的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比我們高太多了。或者說技術進步對日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我們高很多。
     
    {分頁}泡泡是怎樣吹起來的?
      所謂凈出口額,就是用出口減去進口,說白了就是賺了外國人多少錢。一個國家這方面的錢越多,就意味著國內的商品賣到國外的越多,也就意味著國內的商品相對減少了,同時也意味著手里的鈔票大大增加了。
      一方面商品少了,另一方面錢多了,會不會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呢?要印證這個判斷需要日本當時的貨幣數據和CPI數據(通貨膨脹指數)。
      M2是國際通行的貨幣供應量的指標,現金+活期儲蓄+定期存款+外匯存款,這些錢隨時可以用來投資和消費。這個指標除以GDP后的值,就是衡量貨幣供應量水平的指標。日本的這個指標在1970年只有29.4%,到1978年達到了81.3%,8年增長了2.77倍。這一增長遠遠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長速度。這一指標到了1992年更達到了105.3%。
      日本在70年代初的通貨膨脹指數十分驚人,盡管有石油危機的影響,但錢太多了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投資率提高到30%,日本這一時期的投資率也是平均水平,但經濟增長速度卻下降到了4.2%。這說明從1974年開始,日本的投資效率降低了,或者說投資回報降低了。隨著投資效率的降低,日本投資的熱情在1973年前后開始逐步減退。
      一邊是錢越來越多,一邊是國內商品在減少,還有一邊是投資實業的熱情下降,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85年日元升值。但資本終究是要尋找出路的,在實業投資機會減少回報下降的情況下,不動產和證券當然會成為資本的沖擊對象。這樣不出現泡沫都難,日元升值無非是給了這個泡泡致命的一針。
     
    該出手時不出手
      我始終認為,管理好經濟說白了就是管理好錢,經濟的本質就是資源配置,而貨幣的出現為資源的配置提供了最好也是最直接的手段。管理好經濟需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分錢,就是前面所說的切蛋糕;二是讓錢按照適合的速度流動。一個政府,一方面把分錢的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讓錢按照適當的速度流動,流動快了就拿走一部分,流動慢了就放出來一部分。那么,日本政府當時是如何做的呢?
      1971年年底在美國舉行了西方10國財長會談,美國財長要求日元升值25%。迫于壓力日本不得不宣布實行浮動匯率,日元從1美元兌換360日元升至308日元,升值幅度為16.88%。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從1972年到1974年由于通貨膨脹導致GDP增長明顯下降,但是同期的投資和進出口額都在大幅增長。原因是當時日本針對經濟增長下降采取了刺激內需政策:1972年,時任首相田中角榮發表了著名的《日本列島改造論》,提出到1985年期間保持年平均10%的經濟增長率,要在全國建設眾多的25萬人口規模的城市,對國土進行全方位的大規模開發。在“列島改造熱”的氛圍下,股市和地價飛漲。日經平均股指從1970年12月的平均1987點猛升至1973年1月的5256點,短短25個月上升2.65倍;1971年—1975年的5年間地價上漲1.93倍。
      隨后,政府緊急叫停改造計劃,并連續四次加息和提高央行的準備金率,控制了銀行貸款的增長。然后投資率和進出口額在1974年開始雙雙下降。但從1976年開始隨著投資率和GDP的增長,進出口從1978年開始又開始迅速回到前幾年的高點,并一直持續到1984年。
      由于措施得當,通貨膨脹迅速得到抑制。加上對于日元升值的擔憂,央行從80年代初就開始連續降息,并且在日元升值后繼續降息,直到1989年泡沫破滅前夜。同時政府實行了金融自由化等到一系列措施,放松了金融管制尤其是債券市場的管制。在放松管制之前,由于進入門檻很高,只有兩家公司可以在國內債券市場發行可轉債。這一數字在 1983年增加至25家,到1987年更是躍升至175家。
      此外,日本在1985年發行了二戰以來的首個無抵押普通債券,同年國內成立了三家評級機構,他們的評級行動支持了無抵押債券的發行。因此,公司債券一級市場大幅擴張。公司債券的平均年發行量從1975年—1980年的2萬億日元翻了兩倍到1985年的6萬億日元,并在1989年創下了至今仍未打破的 19.6萬億日元的最高記錄。地獄之門早已打開。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政府該出手從流通中拿回一部分錢的時候沒有出手,或者說出了一半,又縮回去了。
      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日本銀行政策委員會審議委員田谷禎三先生2007 年3 月14 日在廣東省外事辦公室和深圳市外事辦公室主辦、綜合開發研究院承辦的“中日經濟熱點問題演講會”上提到了日本泡沫崩潰的路線圖:巨額貿易順差帶來升值壓力、升值、經濟不景氣、降息+金融管制放松、企業大舉融資、土地、股市泡沫,一連串的問題最終導致日本一聲巨響,泡沫破裂。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匯率
      為什么一個國家的錢對另一個國家的錢在幾年內能夠升值三倍?假如之前的匯率是合理的,那么升值相當于價格管制,而價格管制下一定會出現“黑市”。但是“黑市”并沒有出現,那么,日元升值之前的價值一定是被低估了。
      我們來看一下日元升值的過程。首先日本在戰后一直實行對美元的固定匯率,1971年,由于美國放棄了盯住黃金的貨幣定價體系,并籍此壓迫“七國集團”的其他六個小兄弟對美元升值,然后日元就升值了16.88%,由原來的1:350升值到1:308,并允許其上下浮動2.25%。但這次升值挾裹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威力,居然對日本經濟并未造成很大的影響,其經濟景氣在1972年1-3月期間達到谷底后很快開始回升。1972年日本出口的增長率仍保持在19%的水平,貿易順差達到51億美元。日本在此期間吸取了石油危機的教訓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開發節能技術,開發新能源,企業開展瘦身運動,終于克服了石油危機,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新高潮。據原興業銀行的調查,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實際GNP增長47%,而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長了17%,單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也就是說,日本通過技術進步的手段抵消了這次升值所帶來的影響。
        可是為什么1985年之后的升值影響不能再次通過技術進步來消除呢?因為日本的勞動生產率和技術水平已經和美國十分接近甚至于超越了,既然如此,這個匯率本身就不合理,違背了市場規律。當然,如果日本不是由于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那么大,可能這個過程會推遲一些。
      假如日本從1971年就開始逐步升值;假如日本開始采用加息等手段把市場的錢拿回來一些……但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日本這位小弟終于惹怒了“山姆大叔”,“多米諾骨牌”自此倒塌,經濟局面每況愈下,一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決堤,一發而不可收拾。
      出來混,早晚都要還的。如果你是小弟,不可以賺老大的錢,即使賺了老大的錢,也不能上老大的地盤上又買房子又置地,否則老大一生氣,后果很嚴重。
      通過對日本經濟發展歷程的分析,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技術進步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這個技術進步一定是由日本的教育投入來奠定基礎;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投資對經濟的貢獻十分明顯,但這個過程到達一定階段后投資對經濟的貢獻將越來越小;一個國家的經濟不能過于依賴進出口,尤其是出口不能超過進口太多。
      
    {分頁}日本居民六七十年代的幸福生活
      日本在1952年到2000年的近半個世紀中,其消費率始終在60%以上。48年的變動只有3.68%。因此,可以看出日本居民比較能花錢。  
      其次,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60年代和70年代,儲蓄率一直穩步上升,根據日本經濟企劃廳的國民收入統計數據,在1960年,儲蓄率為17.4%,1965年為18.5%,1970年為20.3%。由此可以得知:第一,日本居民的存款在60年代中一直在增加并且消費也不低;第二,鑒于1952年到1973年間日本的平均消費率為65.94%,可以據此推斷日本居民們在“蛋糕”分割結構中的比例較大,并且在此期間蛋糕的切割比例沒有變化。
      難道說日本當時的居民們真的有錢嗎?在收集的資料的過程中我無意中發現一個叫做“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60年,日本池田內閣宣布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短短10年中,普通人的收入真的翻了超過一番,從1960年到1973年,日本人均實際國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失業率也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日本經濟學者林直道在《現代日本經濟》一書中指出:日本的這種高速增長時期以前和以后相比,國民生活方式、社會形象、人們的思維方式,乃至日本列島的面貌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就像換了個國家似的。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政府是這樣做的:引入“最低工資制”,同時擴展了社會保障計劃,完善養老保險金,提高健康保險付給率,希望以此消除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之間的差距;增加公共投資。從1961年開始公路建設五年計劃、國有鐵路的柴油機化和復線化,60年代初日本政府公共開支平均每年增加25%左右;減稅。從1961年開始,每年在個人收入調節稅和企業稅上共減稅1000億日元,同時降低利息、扶植公債和公司債的債券市場;增加農業者收入。池田內閣1961年制定了《農業基本法》,目的是使農民達到從事其他產業者的生活水平;大力扶持中小企業。196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中小企業基本法》,通過各種措施推動中小企業的設備現代化和專業化生產,以便提高它們的勞動生產率。
      通過這些措施,日本實現了國民財富增加和國民生活水平提高。1955年日本國民財富總額為20.2970萬億日元,1970年增加到160.5450萬億日元,增長了約8倍。而國民生活和社會文化各項指標全面提高,如彩電、冰箱、洗衣機、吸塵器、微波爐、熱水器、立體聲音響等普及率達到90%以上,日本人均報紙消費量比美國還要高,日本人成為了亞洲人中衣食住行水平最高的國家。教育的普及率提高也非常迅速,高中升學率1960年到1975年從57.7%上升為91.1%,大學升學率也從10.3%上升為34.2%,日本搖身一變成為高學歷社會。  
    曾經滄海難為水
      盡管日本的泡沫破滅了,并且泡沫的破滅也確實會帶來很嚴重的后遺癥,但無論如何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外控制了許多資源,在國內擁有大量的資金。為什么不重新靠內需來推動經濟的復蘇呢?何至于20年后還要被鄰國的主流媒體們幸災樂禍冷嘲熱諷地搞什么“日本泡沫破滅20周年祭”?
      可以發現根據日本GDP增長率和投資率的相關性可以把整個期間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1年—1972年,本階段二者的相關性很高。
        第二階段:1973年—1993年,本階段二者之間的相關性明顯下降。
        第三階段:1994年—2003年,本階段二者的相關性很高。
      根據日本外貿依存度圖,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1年—1972年,外貿依存度十分平緩。
      第二階段:1973年—1993年,外貿依存度明顯提高,但波動很大。
       第三階段:1994年—2003年,外貿依存度一直呈上升態勢,超過上一階段。
      因此可以看出:首先,在GDP和投資率二者的增長同步變動的1961年到1972年這段時間,外貿依存度幾乎沒有波動,這說明投資和消費之間的關聯度很高,也就是說,投資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的消費。這個時候投資、消費和GDP的增長是良性的循環。恰恰在這段時間,日本居民們過著最幸福的生活。
      其次,在1973年到1993年期間的第二階段,GDP增長和投資率增長相關度明顯下降,同時外貿依存度明顯提高但波動幅度很大。這說明投資主體明顯“移情別戀”,資源開始向進出口方向傾斜,進出口的波動對GDP的影響比較大,但消費的作用仍然明顯,因此導致投資和GDP的關聯度下降。原有的“投資—消費—GDP增長”的良性循環開始被破壞。
      最后,在第三階段即1994年到2003年,投資率和GDP增長的相關性明顯提高,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狀態,外貿依存度快速回升和提高。這說明投資完全傾向了進出口,也就是說在此期間的投資主要是為了出口而不是為了消費,資源配置方向完全改變。  
      如果是這樣,日本的經濟導向和模式在泡沫破滅之后根本沒有改變,凈出口率仍然過高,外匯儲備仍然在繼續增加,流通的貨幣也一直在增加。而且投資導向的改變一定會引起失業人數的增加。
      日本自1978年到2005年的平均凈出口率是1.6%。在日本財務省公布的數據中表明,2009年11月底,日本的外匯儲備比上月增加169.43億美元,達到1.0737萬億美元,連續第5個月增加并再次刷新歷史最高紀錄。此外,日本的M2占GDP的比例從1970年到2002年一直在增加,并且2002年M2是GDP的1.3倍。日本的失業率,多少年來一直居高不下。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后仍然寄希望于通過進出口而不是內需來恢復經濟增長,是日本至今未能恢復元氣的根本原因。
     
    發展經濟的前提是讓國民先有錢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為日本國奠定了非常良好的發展基礎。如果沒有這個計劃,不會有之后的經濟奇跡。所以,發展經濟的前提就是得先讓國民有錢,這是經濟循環的起點。
      技術進步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技術進步必須也一定是由日本的教育投入來奠定基礎。日本因此在經濟起飛階段以很低的外貿依存度和不超過經驗水平的投資率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并且依靠技術進步平安度過1971年的升值和石油危機,并在第二次的石油危機中拔劍四顧,笑傲江湖。
      在經濟發展起步階段,投資對經濟的貢獻十分明顯。關于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取得成功的原因,日本學者Nakamura在他的《戰后日本經濟》中指出,上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并不是出口,而是投資。從1952年到1970年,日本私人投資的數字增長超過10倍。
      內需就像老婆,雖然時間長了,你很可能會有左手握右手的感覺,但如果你移情別戀鬧離婚,就會發現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家庭危機乃至事業危機。外需就像情人,你可以有,但一定要堅持“家里紅旗不倒”的原則。
        成也“內需”敗也“內需”,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錯不改,就莫怪他人為日本國“周年祭”了。
     

    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猜你喜歡

    無相關信息
  • 商協會運營的“王牌”是什么
  • 易羊:吸引定律與辟谷
  • 神清氣爽的養生法——辟谷
  • 初代“網紅”羅永浩的IP變現史
  • 一個寵物IP如何打破天花板
  • 一頭“獅子”的IP生意
  • IP是如何持續吸引年輕人的
  • IP即生意:如何做好IP定位
  • 主編推薦 ...
  • 打扮家斬獲“2021年最具創新力家裝平臺”榮譽...

  • 一對一輔導前十名大智教育給出高中學習方法,建議收藏...

  • 潮動蓉城,中石油攜手舒達源亮相成都國際車展...

  • 滾動新聞 ...
    新聞排行 ...
  • 風險提示: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于我們 | 雜志簡介 | 法律聲明 | 廣告刊例 | 聯系我們
        E-mail: cbmag@163.com  律師團隊:北京正大律師事務所  聯系QQ:360737408
    (C)版權所有 中國商業期刊網     京ICP備13034703號-3

    1. <sup id="9gk0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