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烏日圖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民營經濟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據統計,目前民營企業創造的產值已經占到GDP的65%,提供的就業崗位占全社會就業崗位的80%以上,上繳的稅收占全部稅收的65%。民營經濟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已經成為市場的主體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支柱。
但也要看到,當前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也遇到一些體制性的障礙,需要國家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切實解決民營經濟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比如要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準入的門檻,這一方面是發展民營經濟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實現公平競爭,使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得到健康發展的需要,應該使得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在生產經營方面的國民待遇。
民營經濟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小企業或者是微型企業,國家應該對這些企業制定一些特別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參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對小型、微型企業的扶持政策,主要是免除生產經營環節的流轉稅以及較低的所得稅的做法,扶植和幫助這些企業發展壯大。
2005年“非公經濟36條”的實施,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社會上的反映是力度上還差一點火候,主要有三個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是一些競爭性領域民營經濟不能進入;二是一些國家的重點扶持政策民營企業不能享受;三是對于民營企業家給予應有的公平待遇和社會地位。另外在非公經濟36條的實施中還存在著政策落實困難的問題。
我們確實缺少一個抓政策落實的制度和機制,無論是從民營企業的角度,還是從中小企業的角度。這部分職責現在主要應由發改委負責,但是發改委內部也缺少一個專門負責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司局。由于缺乏系統的、完整的政策體系和扶持框架,往往是遇到了特殊問題就一事一議,所以造成了現在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方面,體系不完善、政策不配套,很多政策原則也貫徹不下去,操作性差。
究其原因,是因為民營經濟在過去是作為市場監管的對象在工商部門被管理著,并沒有把民營經濟作為一個規范的市場主體納入到經濟或者行業管理部門進行管理,是把它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進行管理,有人說是由于它的出身不好造成的,其實是對民營經濟的一個認識問題和觀念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觀念解放了,民營經濟的社會地位已經得到了大幅提升,并成為了國民經濟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但是即使如此,政府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依然沒有將民營經濟作為一個市場主體,去實施國民化的對待。
新的“非公經濟36條”出臺之后,民營經濟將能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振興經濟發揮更多的作用。最近出臺的政策是很有針對性的,特別是去年金融危機以來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但也應看到,去年的政策并沒有很好的調動社會資金,4萬億投資主要來源是政府投資,而且這些資金的絕大部分又是投向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所得不足5%,他們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其實,民營經濟在這方面有其獨到的優勢,由于民營經濟的負擔輕、機制靈活,市場效率一般都高于國有經濟。民營經濟的弱勢是缺乏信貸資金和財政資金,所以,民營經濟完全可以在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中承擔更加重要的角色。
實際上,民營經濟現在也有實力在很多領域里做到和大型國有企業一樣的事情,無論是從行業,還是在企業規模上,很多民營經濟都有這方面的實力。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府如何運用好政策,發揮好這部分市場主體的市場效率問題。
過去我們講,國有企業要在事關國計民生等領域保持主渠道的地位。現在看來,對于這樣的觀點也要有與時俱進的分析。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對國有經濟的定位是: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產業中的骨干企業。
按照這樣的定義,煤炭、電力、石油、交通、通訊、金融等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并不是一定只有國有經濟才能從事,而和民生直接相關的衣食住行也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這些年不也全部對民營企業放開了嗎?現在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大部分都是靠民營經濟提供的,很多服務業國有成分很少了,很多都是靠民營經濟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提供的。而上述的很多壟斷行業完全可以也應該引入競爭機制,讓民營經濟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