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大王石聚彬:小紅棗叩開大市場
主持人:肖東坡
嘉 賓:石聚彬 “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棗樹的七十二變
他是中國紅棗產業的領跑者,他是傳統紅棗文化的發揚者,他讓千百年來低端循環的最普通的農產品衍生出百般變化,躍上了從未有過的發展高度。他本人也先后獲得了“全國青聯委員”、“河南省勞動模范”、“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中國青年群英會模范”、“CCTV年度三農人物創新大獎”等榮譽稱號,他就是“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聚彬,他20年如一日,將傳統“仨核桃倆棗”的小生意做成了大產業。
主持人:樹上紅棗,渾身是寶。怎么講?
石聚彬:原來棗是救命樹,現在把棗當成搖錢樹和致富樹。所以大家都認為棗是人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持人:紅棗到了咱們手里都能變成什么?
石聚彬:我們現在總共有兩百多個品種。脆棗口感非常好,到嘴里后馬上脆。還有芝麻棗,還有我們用棗做的沙琪瑪。
主持人:還有棗片,各種各樣水果的味道。
石聚彬:人參味的、草莓味的、哈密瓜味的等等。
主持人:還有什么?
石聚彬:棗干。就是把整個棗去頭去尾,只要中間的精華部分,厚度是一樣的,可以打開即食,可以煲湯、泡茶。和茶葉泡在一塊兒,口感非常好。
主持人:還有什么?
石聚彬:還有像野酸棗、阿嬌棗、棗粉。用糧食做的粉狀食物大家看到很多,公司生產的棗粉是中國人的咖啡,對老年人和兒童非常好。
主持人:直接用水沖就可以喝。
石聚彬:還有棗博士,這是中國紅棗的極品。一顆棗可以換15個饅頭,3.6元一顆,大概200塊錢一斤。
主持人:這個棗有何不同?
石聚彬:是有機棗。而且從種植、管理和生產環境都有不同。大家都知道環境造就一切,沒有好的環境能長出這樣的好棗嗎?
主持人:你這個棗施肥嗎?
石聚彬:施的魚肥。
主持人:棗樹不一樣嗎?
石聚彬:棗樹是一樣,這個樹都是幾百年的樹。
主持人:沒有低于100年的?
石聚彬:不是100年,而是300年以上的樹,這是棗博士。
締造紅棗的產業王國
今天,琳瑯滿目的棗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及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新鄭市棗樹的種植面積多達22萬畝,年產紅棗3000萬公斤,目前這里農民大部分收入來自于棗,這樣一個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拉動,使當地農民戶均增收6000多元。
主持人:各種各樣的棗產品,每年銷售額達到多少?
石聚彬:今年也不多,大家都說做了大生意,實際不是什么大生意,今年賣了六個億。
主持人:怎么把目標瞄上紅棗的?
石聚彬:當年當村主任的時候我想,鄉親們種出來的紅棗又大又甜,但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我們能不能把紅棗搞一些深加工?所以我們和鄭州聯運公司聯合辦了一個加工廠,加工紅棗,就是酒泡棗,結果這個技術不成功,市場也沒有找到。這樣我們就還是賣原棗,1986年第一批棗到南方去賣,賣了以后賺了兩萬多塊錢。到1987年的時候,大家認為這個有錢賺,很多鄉親們都把他們的棗交給我,讓我到南方去賣。
主持人:拉到什么地方?
石聚彬:拉到深圳,誰知到深圳以后一看,行情飽和了,沒有賣掉,棗放不住又發霉了。
主持人:怎么辦?
石聚彬:最后我一下在深圳住了55天,把棗全賣了,賠錢了。
主持人:后來還經歷過很多事,包括到鄭州辦印刷廠,一干5年。你印刷廠干得好好的,什么原因讓您再次決定回鄉呢?
石聚彬:因為我說過,我生在棗鄉,長在棗鄉,和棗鄉有著濃厚的感情。我這個人非常倔,從哪兒摔倒,還要從哪兒站起,我一直在想著紅棗,做著紅棗夢。1992年,我去看紅棗市場,遇到了我們鄉鎮黨委書記,這個書記當時邀請我回到家鄉辦企業,給了我很大支持,把鄉鎮企業的一個食品加工廠給我,讓我搞加工。我記得1992年6月20號正式簽訂的合同,8月20號,我就開始投產了。
主持人:結果怎樣?
石聚彬:一投產結果生意還不錯,看到了商機勇往直前。可是在鄉鎮,企業受空間的局限怎么辦?我想自己要出去創辦一個企業。我通過朋友到鄭州貸款100萬,年利息是兩分,建起了自己的新工廠。
主持人:最好的時候怎么樣?
石聚彬:我們生產的棗三天一卡車,全部拉到廣州、深圳,由深圳廣凱副食品批發市場生產。
主持人:再往后呢?
石聚彬:我在南方收錢的時間,認識了一位何經理,他請我吃飯的時候,我看到面湯里放的有紅棗,吃棗的時候還要吐核。回來以后我就琢磨這個事,后來我們就做了無核棗。
1994年,在廣州春季會議上,被新加坡一家公司的老板看上,他當時就下了訂單,要了兩噸。很快賣完了,他又下了訂單,在新加坡的市場賣得很好,很多外貿公司找到我,讓我給他加工。
主持人:你的買賣就更大了對吧?賺的錢更多了。
石聚彬:不是,訂得多了,肯定慢慢價錢降了下來,因為科技含量不高,結果很多人做,由每噸2.3萬降到2.1萬,再降到1.9萬,一直在下滑,到1997年,無核機心棗的技術傳到河北、山東。我們賣2萬多一噸的時候,還是先給錢后給貨,到了大家都做的時候,降到7000、8000多一噸,還是先給貨再收錢,我一看里面沒有利潤可做了,就不干了。
免費扶貧創業,開創連鎖經營新模式
在事業的不斷發展中,石聚彬和他的團隊采用了連鎖經營的模式。由“好想你”提供統一的店面裝修、店內布局、員工著裝以及配貨,連鎖經營商充分享受“好想你”巨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產品質量保證。“你創業,我拿錢。贏利共享,賠了算我的”這振聾發聵的口號,是石聚彬率先提出的“免費扶貧創業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石聚彬面向全國那些生活貧困但有勤勉精神和創業熱情的農民,為他們免費租店面、免費裝修、免費培訓、免費供貨,直至開店營業,農民將享受零風險經營。
主持人:最關鍵的時候你的創意讓你開了新的店?
石聚彬:1997年,無核棗已經沒有利潤空間了,還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可是企業要生存怎么辦?只有創新出來新的產品,企業才能夠繼續發展。
有一次,我幾個人一塊吃飯,有人抽煙,我就拿著煙盒看,煙盒非常輕,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賣煙,因為煙盒攜帶非常方便,抽煙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在兜里裝著,我就想,如果煙盒能把我們的棗裝進去多好。后來就一直在琢磨,把原棗放進去不行?如何改變棗的形狀?能不能把棗切成片?或者打成漿?只有改變棗的形狀才能裝進去。后來又想把棗做成口香糖的形狀,于是走訪了一些食品專家,才定下來外表用煙盒的包裝,里面用口香糖的包裝形式,就有了現在的這種包裝。產品剛出來起了兩百多個名字,在選名字的時候爭議很大。
主持人:現在的名字是你選的嗎?
石聚彬:是。
主持人:“好想你”,你是怎么想的?
石聚彬:女子結合為“好”,家庭有兒有女為好,好的事情、好的品質,好就是一種高尚的東西。好字是一個非常時尚的字。
主持人:當時怎么定下這個名字的?
石聚彬:因為我們是做農戶產品的,昂貴的廣告費我們拿不出來。所以首先我們要有奇特的包裝,其次,要配上一個溫馨、真情、浪漫的名字,瑯瑯上口,在人們心中可以很好地傳播,這樣我們可以馬上得到市場和社會的公認,也可以很快進入市場。
主持人:后來慢慢的,新疆、西北地區都是因為這種產品加工帶動起來了。
石聚彬:從“好想你”棗的誕生,把紅棗產業逐步地托起了,后來大家都來做紅棗。后來我又想,如果我們把紅棗從生產層面和包裝形式都不斷地提高,讓人們感到,不僅僅是農戶產品還是一種裝飾品,這樣肯定會更有市場。
這樣,我們第一家專賣店開了以后,在鄭州很快掀起了紅棗風暴。現在到鄭州,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紅棗專賣店,不管是賣茶葉的還是賣糖果的,門頭都掛著棗字,證明棗不在集貿市場賣了,現在進入到高檔的商店里,有自己的專賣店。這樣就推進了紅棗的產業發展。
主持人:現在搞產品加工帶動了多少人?
石聚彬:單說新鄭一個地方就有十萬大軍在做紅棗。
主持人:聽說培訓不少農民?
石聚彬:紅棗是農民種出來的,有好的技術和標準的管理才能種出好的棗,有好的原料我們才能生產好的產品,所以我們公司就給農民培訓。可是剛開始他們并不想要培訓,我們還要給他獎勵,來一個人培訓,我們還得給他五塊錢。這樣,大家通過培訓了解到這個培訓對他是有幫助的,種棗樹的技術越來越高,就不再發錢了。
結語:綿延橫亙的黃河故道,在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上,積淀出一大片土質沙性而非常適合種植棗樹的地塊。傳說這里最早的棗樹林是華夏始祖黃帝欽定的軒轅貢棗林。斗轉星移,光陰荏苒,如今這里的棗樹面積達22萬畝,被譽為中國紅棗之鄉,在這片以棗聞名的土地上,棗鄉漢子石聚彬,用自己的智慧與汗水續寫著以“堅韌、自強、情義、關愛”為核心價值的紅棗文化,走出了一段發展紅棗產業走向富裕的傳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