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富榜倡導“仁富”觀念的文化淵源和現實意義
文/穆占勞 國際政治專業博士、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
“中國仁富榜”是非常具有社會意義的。首先,“仁富”這個詞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含義。中國有一句老話:叫“為富不仁”,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儒商”和商道觀念中,就講為商之道要回報社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這讓我想起去年在央視播的一部電視劇《走西口》。我覺得《走西口》這部電視劇融合了包括晉商文化在內的中國為商之道,那就是,致富之后要回報社會,要心懷天下。
中國社會現在處在一種爬坡期,并且是一種矛盾凸顯期,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分配不公,兩級分化的形勢日趨嚴重,地區差異、收入分配的差距日益擴大。如何解決這個社會問題,不僅需要政府出臺一系列的社會救助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用政府財政來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同時,眾多民間組織和已經先富起來的人和地區都應該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商道精神。
據有關專家統計,目前在中國有一百多家慈善組織,但是在美國有一百多萬家,美國民間捐款每年達到2600多億美元,并且一般捐款都是來自普通民眾。
美國對財富的觀念是什么呢?就是從零開始,然后到事業的頂峰。到達頂峰做些什么呢?這些人把自己的財富大批地投入到慈善事業中。比如投入教育、文化交流、傳播,捐給教會,做很多的慈善事業。這在美國形成了一種傳統,用中國話來說就是“樂善好施”,美國就有這種好施的傳統。有數據顯示,大概67%的美國家庭曾經向慈善機構捐過款,在美國普通的家庭當中,捐款已經行成了一種基本理念。
美國的慈善事業還有一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從娃娃抓起。在美國學校里慈善教育就相當于我國的思想品德課,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接受慈善教育。比如,學校會教育學生把自己不用的鉛筆、文具或者錢捐給慈善組織,這些錢用來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和窮人。
我國慈善組織剛剛起步的過程當中,缺乏一種制度的保障,制度的鼓勵和自律的制度和規則,但隨著中國人財富觀念的變化,民間慈善組織也會越來越多。這些慈善組織都有一種規范,都有一種走向健康發展,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里面。目前大批的中國商人,都意識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作為眾多的慈善組織和慈善事業的從業者,他們所發揮的示范作用,會愈來愈讓大批的商人和普通民眾認識到自己參與慈善事業的重要性。
一個社會的穩定來自于制度保障,一個社會的和諧要靠整個社會的良好運轉和人民之間的友愛作為支撐,我國的和諧文化與和諧精神會支撐我們國家的公益事業越來越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