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其實是一種態度
——有關《2010 中國仁富榜》
在近兩年風靡的《當和尚遇見鉆石》一書中,講述了一位佛學博士以佛法在商場上締造華爾街傳奇的故事,作者Michael Roach說“無論是商業活動,還是古老的佛教智慧,甚至是人類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富裕自己的生命,達到自我內在與外在的豐盈。”或許這是最能進入富人心靈的一個答案。
對于富豪們來說,在如何賺錢之外,如何花錢,如何為自己的巨額財富找到一個理想的出路,已經成了同樣重要的問題,也是富豪們的一項責任。
本刊《2010 中國仁富榜》一經發布,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討論,讓更多的富人在賺錢的同時知道了,原來,錢還可以這么花,原來,慈善也是一種態度。
當然,對于此榜單有所感悟的人不僅僅是家產豐厚的商人,還有其他社會各界人士,他們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了自己對《2010 中國仁富榜》的心聲。
慈善捐贈主體將是眾多普通人
文/鹿永健 新華社國內部評論室副主任、北京關愛家庭中心首席志愿者
中國公益和慈善總的來說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所以有兩個重要規律就必須特別加以說明。因為,這樣的重要規律,已在人類文明史的基本事實中一再驗證,對于中國,特別對于未來的中國意義非凡。
慈善捐贈主體將是眾多普通人,富人大有可為,但是若不小心很可能在慈善和公益領域成為落后者。
2008年,美國慈善捐贈款額為3076.5億美元,占GDP的2.2%,慈善捐贈的主體并非企業,而是公民個人。全國的捐贈構成中,來自個人的占75%,遺產捐贈7%,其中普通人是主體,兩項合計,來自個人的達82%;來自獨立基金會的占13%,來自企業基金會的占5%。以家庭為單位的統計,個人所捐贈的資金相當于其年收入的2%,而且這一比例在不同階層的分布基本相同。
中國的情況略有不同,個人捐贈常年低于20%,但是2008年由于汶川地震,個人捐贈達到54%。2009年上半年國內個人捐贈23.98億元,占境內捐贈總額的26.5%,總的來說個人捐贈呈上升趨勢。
中國個人捐贈的比例小,部分是因為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還有很多體制、機制障礙。大量的中低收入者特別是低收入的農民、農民工,其收入和他們所付出的勞動極不相稱,捐贈的免稅制度也非常不健全。
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2008年,普通人甚至包括乞丐的捐贈熱情在特殊條件下迸發出來,成為捐贈主體。這更讓我們相信,隨著法制環境的改善,中國中低收入者將穩定地成為慈善捐贈主體。